人真的是越快樂越好嗎?
摘要:心理學家指出,情緒具有適應性:它們能使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助我們生存。憤怒幫我們備戰(zhàn);恐懼助我們逃避。那悲傷呢?研究顯示:人在悲傷時思考方式更趨系統(tǒng)化。悲傷者更留意細節(jié)且較為客觀,而快樂者往往會迅速做出判斷,這些判斷會帶有種族和性別成見。
人真的是越快樂越好嗎?不見得。研究顯示:感覺良好也有陰暗面,追求快樂有時反倒會令你……呃,不那么快樂。過多歡愉會使你易受騙、自私、不太成功——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快樂確有益處(當然不止是感覺良好)。它可以防
中風防感冒,增強對疼痛的耐受力,甚至還可延年益壽。然而,耶魯大學從事幸福感研究的心理學教授瓊·格魯伯告誡稱,正面情緒也須適度。
她將快樂比作食物:盡管食物必要且有益,但食用過多則會引發(fā)問題;同樣,過多的快樂也會導致不良后果。“研究表明:高度積極的情緒預示著冒險行為、酗酒、吸毒、暴飲
暴食,還可能讓我們對身邊的威脅形成疏忽,”她說。
高興過度或者積極情緒旺盛而消極情緒相對匱乏還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呢?
首先,它會阻礙你的事業(yè)發(fā)展。以幸福感研究而著稱的心理學家愛德華·迪納及其同事對各類研究進行分析,其中包括對全球16000多人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他們發(fā)現(xiàn)那些青年時代生活滿意度最高者(例如,5分制中為自己的生活打5分者)數(shù)年后的收入要低于那些年輕時略感不快的人。此外,這些人輟學較早。
研究還包括1976年一群自稱樂活的美國大學新生。在他們近40歲時再次進行調查,這些人的年收入平均約為$3500,低于那些不如他們快樂的同齡人。這是為什么呢?迪納提出,未感受太多悲傷或
焦慮的人很少會對工作感到不滿,因而不會有太大壓力促使其接受更多培訓或更換職業(yè)。
心理學家指出,情緒具有適應性:它們能使我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助我們生存。憤怒幫我們備戰(zhàn);恐懼助我們逃避。那悲傷呢?研究顯示:人在悲傷時思考方式更趨系統(tǒng)化。悲傷者更留意細節(jié)且較為客觀,而快樂者往往會迅速做出判斷,這些判斷會帶有種族和性別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