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和預防
往往表現在吃飯前后、睡覺前后,上廁所前后及出門前和剛回家時,會說固定的話,做固定的動作,這些都被稱做儀式性的行為。
有的自恃比別人強,總想著自己的憂點、長處,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命不凡,認為不值得和別人交往;有的傾向于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別人譏諷、嘲笑、拒絕,從而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保護著脆弱的自尊心。
我們在人生中,難免會遇上生活變故,天災人禍,心理素質好的,能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心理平衡。但意志比較脆弱、情緒容易失控的人,就會引起較大的情緒波動,進而形成心理疙瘩,心理疙瘩也就是心理情結。
躁狂是用來描述“情緒高漲”的一個術語,是雙相精神障礙的標志性癥狀之一。躁狂癥或躁狂發(fā)作特征是感覺渾身充滿能量,不需要休息,或感到煩躁易怒。
精力保持旺盛完全可以是健康人的正常表現,而不少所謂“工作狂”其實是具備了A型性格特征,其特點是精力旺盛,睡眠需要量少,每天只睡3~5個小時就夠,時間觀念極強,具有拼搏精神,喜歡接受挑戰(zhàn),總是給自己找競爭對手,追求工作效率與事業(yè)成就,等等。
雙相情感障礙,指發(fā)病以來,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發(fā)作的一種心境障礙。美國心理學家路德維格曾統(tǒng)計了1004位藝術、科學、商業(yè)等各個行業(yè)的佼佼者,他們中的許多人被抑郁、躁狂糾纏過。其中,虛構寫作的作家所受影響之深,僅次于詩人。
“自知力”是一個精神科的術語,表示一個病人對自己疾病認識的能力。急性期或者恢復不全的病人往往存在著缺乏自知力的問題,而一個精神分裂癥的病人能認識到自己有病,以前哪些行為和想法、感受是疾病的表現,是疾病恢復良好的表現。
忌治療痊愈后再度陷入當初誘發(fā)疾病的環(huán)境。有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系由于受繼父、繼母的虐待、歧視日久而誘發(fā)疾病的。治療痊愈后應改變其環(huán)境,以免復發(fā)。
對于有自殺、自殘傾向并傷害他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可以聯系醫(yī)院的工作人員執(zhí)行強硬手段將患者送入醫(yī)院進行藥物治療。一般來說,經過醫(yī)院工作人員的勸導,患者都會肯吃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