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的雪天出奇的少。
她記憶里最深刻的是2015年的一個冬日,北京下了一場厚厚的雪。
下雪天那么多,為何就記住那一天了?
-是的,不僅記住了那場大雪,還記得那晚小區(qū)里星星點點的燈光,白白的清冷的,沒有一絲溫暖的感覺。
那天都干嘛了?
-那天是個周末,幾乎在家宅了一天。
那么大的雪,沒出去堆個雪人打個雪仗?
-好像是有,堆了兩個小雪人,手套都濕了。
每當她祥林嫂般的碎碎念念,都能清晰的記得那次的雪洋洋灑灑的下了一整天,記得那晚發(fā)生的深刻談話,記得雙方談話的語氣,記得自己是如何整夜未眠,如何細數(shù)小區(qū)里稀稀落落的燈光……
只是,事實上……
那天是個周末,她不僅沒有宅在家里,反而一起去超市買了一大堆東西;那天沒有堆雪人,堆雪人是之后幾天發(fā)生的事兒;那晚小區(qū)里的路燈只持續(xù)到半夜,后半夜大部分就都關掉了。
每每回想起那天那夜,感傷和遺憾交織在一起。于是,白天宅在家里的溫馨場景,沒辦法再成為可能的一起堆雪人的遺憾場景,夜里對著清冷燈光的失落場景,以及若干真實的虛構(gòu)的場景混雜著,重塑了她對那天的記憶。
不論是他人還是自己給的暗示,都容易扭曲或重塑記憶。
要不是后來翻看朋友圈里那天的生活記錄,她還真以為記憶里的情景都是準確的。
原來她那堅定不移的生動記憶,是給到自己的一種事后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