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個小游戲,請瀏覽并默記下面這組詞:
玻璃,窗格,陰影,門,壁架,窗臺,房屋,戶外,窗簾,框架,風景,微風,門框,屏風,百葉窗。
好,接下來的問題是,在上面的諸多詞語中,“窗戶”出現過么?
很多玩過這個游戲的人,都報告自己記得“窗戶”出現過,即使這個詞在上述羅列的詞語中并未提及。
可為什么我們會覺得它出現過呢?
記憶的前三宗罪(記憶的短暫性,心不在焉和阻塞)都是以某種方式讓個體無法獲取記憶。但有的時候,我們能夠提取出記憶,卻會將它們與錯誤的時間,地點或人物聯系起來。這就是記憶的第四宗“罪”:錯誤歸因。
這個問題是由于長時的記憶具有重構的性質所致。通常我們提取的記憶是不完整的,所以需要通過填補空白為記憶賦予意義。
這就為錯誤歸因創(chuàng)造了條件,致使信息與那些看似清晰實則錯誤的背景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記憶錯誤。
錯誤歸因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錯誤歸因會促使個體誤以為他人的想法是自己的,當聽到一個想法并將其保存在記憶中,但卻忘記了想法的來源時,就會出現這類錯誤歸因。無意識抄襲就屬于這類錯誤歸因。
說起無意識抄襲,之前看到過一個好玩的例子:某歌手的日子并不好過,總是處于圈內被欺負的狀態(tài)。為了證明自己他拼命寫歌,每次寫完就要拿著吉他在其他人面前彈他的新歌。但是他經常陷入無意識抄襲的怪圈,每次彈著彈著,其他幾個就可能會想起來:“咦,這首歌不是那誰誰誰的嗎?”,然后坐在鋼琴前面把整首歌彈了出來,于是他經常被揶揄:他總是把別人的歌重寫了一遍。
另一種類型的錯誤歸因會導致人們記得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情。比如開頭提到的游戲,對于文內并未提及的詞語,很多人卻認為曾經出現過。
這個結果再次體現出背景線索在個體確定記憶內容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而且,它也再次證明了人們是如何基于信息的意義來形成和提取記憶的。
看到這里,你還會信誓旦旦地認為,對于某些記憶里的描述,一定是準確無誤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