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意外跌倒或許不是大問題,然而對于老年人而言,跌倒相當常見,且經(jīng)常造成嚴重后果。在美國,跌倒相關(guān)傷害每年所造成的花費高達300億美元,大約30%的老年人在特定年份跌倒過至少一次。跌倒最糟糕的不良后果之一為髖部骨折,每年有近40萬老年人遭此橫禍;傷者還可能出現(xiàn)其他部位的骨折、頭部外傷等,影響日常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跌倒受傷后,很多老年人會對跌倒產(chǎn)生恐懼情緒,表現(xiàn)為對步行安全的焦慮及低自信。盡管并非DSM的正式診斷,但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跌倒恐懼癥」已成為老年人功能損害及精神痛苦的重要原因,還可能升高日后再次跌倒的風險。
精神科老年患者發(fā)生跌倒的情況也絕不鮮見,而很多患者的跌倒是可以預防的。通過避免或減少使用那些已知可升高跌倒風險的精神藥物,我們有望顯著降低此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常用高危藥物
首先,回顧患者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而非僅僅關(guān)注那些「精神科用藥」,目的在于找到那些有風險的藥物,并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停用。如果能在最開始即避免使用這些藥物則更好。
高危藥物導致跌倒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某一種藥物自身即可升高跌倒風險,二是藥物相互作用導致風險的升高。無論是哪種情況,最常見的高危藥物都是鎮(zhèn)靜類藥物,尤其是苯二氮?。表1總結(jié)了可能升高老年人跌倒風險的常用藥物及其管理。這些藥物中的大部分還可升高老年患者認知損害及發(fā)生譫妄的風險。
苯二氮
關(guān)于苯二氮?與老年患者的跌倒風險,以下要點需要了解:
1.沒有絕對安全的苯二氮?類藥物——所有此類藥物均有風險,包括阿普唑侖等短效藥物。
2.老年人使用苯二氮?時并無明確的治療窗——沒有哪個劑量下,苯二氮?既可以有效改善焦慮,患者還能免于跌倒風險。
3.鎮(zhèn)靜效應等同于跌倒風險——患者若主動報告日間鎮(zhèn)靜,或在診療中出現(xiàn)過度鎮(zhèn)靜的征象,即提示其反應時間及體位控制受損,屬于跌倒的高危人群。
4.跌倒風險呈劑量依賴性——劑量越高,跌倒風險越高。使用高效價苯二氮?類藥物(如氯硝西泮)時,這一點需要注意。對于很多醫(yī)生而言,氯硝西泮1mgbid并非很高的劑量;然而,1mg氯硝西泮從效果上相當于2mg阿普唑侖或4mg勞拉西泮,不容忽視。
對于老年人而言,苯二氮?不應作為第一選擇,因為臨床中還有很多有效且更安全的治療手段。老年人使用苯二氮?最常見的兩大原因是失眠和焦慮,這些都可以采用行為干預作為一線治療手段。認知行為治療、簡明行為治療、睡眠衛(wèi)生等均為失眠理想的一線治療,而認知行為治療、放松訓練、正念訓練等對于慢性焦慮效果良好。同樣是藥物治療,曲唑酮、雷美爾頓等治療失眠比苯二氮?安全,SSRIs、SNRIs、米氮平治療焦慮比苯二氮?安全。
若住院患者使用了苯二氮?,則可考慮「自動停藥」,例如以出院為契機停藥。對于存在明顯跌倒風險(如近期有跌倒史或共濟失調(diào))的老年患者,更應考慮停用苯二氮?類藥物,至少應減量。每兩周減去一小部分劑量(如四分之一),有助于避免或減輕停藥/反跳癥狀。
客觀地講,苯二氮?類藥物的成癮及依賴性有被妖魔化的傾向,畢竟?jié)摿Σ坏扔诩瘸墒聦?;然而,這一風險終究是存在的,尤其是在患者并不了解的情況下。需要清晰地向患者傳遞這一信息,并在每次復診時使用同樣的表述加以重復。
其他高危藥物
除苯二氮?外,其他具有鎮(zhèn)靜效應的藥物也可能導致跌倒(如表1),包括常用「睡覺藥」(尤其是Z藥——唑吡坦、扎來普隆、艾司佐匹克隆)、作用于中樞的抗膽堿能及抗組胺藥,以及其他一些精神科藥品(如加巴噴丁、某些抗精神病藥)等。
其中,很多藥物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精神科藥物,如治療腸道及膀胱疾病的抗膽堿藥,治療過敏的抗組胺藥,以及苯海拉明等非處方藥。這些藥物也可能對大腦造成負面影響,找到及停用這些藥物也是精神科醫(yī)生工作的一部分。除了降低患者的跌倒風險外,此舉還有助于降低患者發(fā)生譫妄及認知衰退的風險。很多此類藥物可以較為輕松地減?;驌Q藥。
然而,本文并非建議停用或避免使用所有可能升高跌倒風險的藥物,權(quán)衡利弊仍是必要的。事實上,在很多臨床情況下,患者不得不使用對其明確有害的藥物,如針對癡呆伴行為紊亂的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這種情況下,醫(yī)生需要與患者及其家人溝通,旨在實現(xiàn)共同決策。
多藥聯(lián)合的風險
多藥聯(lián)合升高跌倒風險的機制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單純的「累積」效應,即藥效動力學上的疊加。例如,同時使用兩種鎮(zhèn)靜藥的老年人跌倒風險高于僅使用一種者。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藥物或物質(zhì)并不一定都是處方藥,還有可能是「非處方」的,如一種鎮(zhèn)靜藥+酒精。
第二種是藥代動力學層面上的相互作用,一種藥物干擾了另一種藥物的代謝進程,升高了后者的血藥濃度,使其產(chǎn)生毒性。一些新型抗抑郁藥的總體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但其藥物相互作用需加以注意,包括帕羅西汀(強效CYP2D6及2B6抑制劑),氟西汀及度洛西?。ㄖ械葟姸鹊腃YP2D6及2B6抑制劑),以及安非他酮(強效CYP2D6抑制劑)。
例如,帕羅西汀有時會與安非他酮聯(lián)用。從藥效動力學角度出發(fā),這一聯(lián)用形式自有其道理:帕羅西汀屬于SSRI,而安非他酮屬于NDRI,兩者聯(lián)用有效覆蓋了5-HT、NE、DA三大神經(jīng)遞質(zhì);然而從藥代動力學角度出發(fā),此舉很不合理:帕羅西汀可抑制CYP2D6(抑制了自身代謝,造成非線性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和CYP2B6,進而抑制安非他酮的代謝;反過來,安非他酮也可抑制CYP2D6,進一步抑制了帕羅西汀的代謝。兩者形成正反饋環(huán),互相升高對方的血藥濃度,升高包括跌倒在內(nèi)的不良事件的風險。
常用抗抑郁藥
一位60歲的女性患者正在使用SSRI治療復發(fā)性抑郁障礙,治療反應良好。然而在本次復診時,患者提出希望停藥,稱近期了解到抗抑郁藥可能升高老年人的跌倒風險,她本人有骨質(zhì)減少的問題,其母親死于髖部骨折的并發(fā)癥。你會怎么做?
觀察性研究顯示,抗抑郁藥與老年患者的跌倒有關(guān),包括SSRIs及SNRIs。然而,目前尚無隨機對照研究證明這一相關(guān)性,而觀察性研究本身通常不足以確定因果關(guān)系。事實上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如跌倒導致患者抑郁而使用抗抑郁藥,或者使用抗抑郁藥的患者原本就更容易跌倒。沒有哪項觀察性研究可以完全控制這些混雜變量。
事實上,對于老年人而言,未經(jīng)治療的抑郁癥及焦慮障礙的危害通常顯著高于抗抑郁藥的跌倒風險。
作為精神科醫(yī)師,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詢問患者近期的跌倒史:「您最近半年摔過嗎?」
面診時,評估患者步態(tài)的穩(wěn)定性;
針對步態(tài)不穩(wěn)或近期多次跌倒的患者,評估潛在原因,尤其是可通過調(diào)整精神科治療而加以改善的,并給予恰當?shù)奶幚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