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說了一個小故事,很有意味。這位媽媽的講述是這樣的:
睡覺之前,孩子讓我給她講故事,我稍一凝神,隨口就說,“從前呀,有一只可惡的大灰狼……”女兒打斷我:“媽媽,大灰狼都是壞蛋嗎?有沒有不做壞事的大灰狼呀?”
孩子的話讓我反思:曾幾何時我偷起懶來,孩子一讓講故事,我總會不假思索地就按照固有套路編起來,每次故事中出現(xiàn)的壞角色永遠都是大灰狼。這樣編故事對我來說很輕松,但我這樣做是否框住了孩子的思維呢?我該告訴她所有的“狼”都是壞蛋嗎?
這是一位非常有心的媽媽。我給的建議是,客觀地告訴孩子,“你提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寶貝。很多故事都習慣了把狼作為一個壞蛋去講。不過,也許這樣做是不對的。我所知道的是,狼是食肉動物,這是它的本性,生來就如此,就好像我們餓了就會吃漢堡、雞肉一樣。”
就這樣把事實講給孩子聽,至于孩子最后會如何判斷“狼”的好壞,交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借著孩子這種積極的思路,父母還可就此延展幾個不同的有關狼的故事,幫助孩子看到不同狀態(tài)的“狼”,從而學會多角度理解問題。
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了女作家畢淑敏講過的另外一個故事。
畢淑敏曾寫過一篇名為《青蟲之愛》的文章,講了另外一個類似的故事:她的一個閨蜜,從小怕蟲子,怕到見了能暈倒在地的程度。然而,有了孩子后,卻一切都變了。見了蟲子,竟然鎮(zhèn)定自若。如何改變的呢?
“……你知道我為什么怕蟲子嗎,我小時候是不怕蟲子的。有一次媽媽聽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紅又腫,旁邊一條大花毛蟲正在緩慢地爬走。我媽知道我叫蟲子蜇了,趕緊往我手上抹牙膏,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蟲子,就大喊大叫地嚇唬我……一來二去的,我就成了條件反射,看到蟲子,靈魂出竅。”閨蜜說。
“后來如何好的呢?”我問道。
“有一天,我抱著女兒上公園,那時她剛剛會講話。我們在林蔭路上走著,突然她說:‘媽媽……頭上……有……’她說著,把一縷東西從我的發(fā)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給我看。我定睛一看,魂飛天外,一條五彩斑斕的蟲子,在我女兒的小手內,顯得猙獰萬分。”
“我第一個反應是像以往一樣的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為我抱著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會摔壞她。我不但沒有昏過去,神智反而非常清醒。
“第二個反應是想撕肝裂膽地大叫一聲。但我立即想到,萬萬叫不得。我一喊,就會嚇壞了我的孩子。”
“我讀過一些有關的書籍,了解了當年我的媽媽,讓我一生對蟲子這種幼小的物體駭之入骨,一方面保護了我,一方面用一種不恰當?shù)姆绞?,把一種新的恐懼,注入到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這根恐懼的鏈條,還會遺傳下去……”
“我顫顫巍巍伸出手,長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蟲子,捏在手心,翻過來掉過去地觀賞著那蟲子,還假裝很開心地咧著嘴,因為——女兒正在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呢!”
“蟲子的體溫,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膚有鱗片,鱗片中有濕潤的滑液一絲絲滲出,頭頂?shù)娜酌谙虿煌姆较驍[動著,比針尖還小的眼珠機警怯懦……”
“那一刻,真比百年還難熬。女兒清澈無暇的目光籠罩著我,在她面前,我是一個神。我不能有絲毫的退縮,我不能把我病態(tài)的恐懼傳給她……”
“不知過了多久,我把蟲子輕輕地放在地上。我對女兒說,這是蟲子。蟲子沒什么可怕的。有的蟲子有毒,你別用手去摸。不過,大多數(shù)蟲子是可以摸……”
“那只蟲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遠了。女兒還對它揚揚小手,說:‘拜……’”
這位媽媽的智慧之處在于,出于愛的緣故,她做到了自身的覺察和成長,讓不良情緒止于自己。當著孩子的面,再遇見蟲子的時候,無論是自己的行為還是態(tài)度,都努力保持客觀、不評判、不過度反應。
這種客觀的方式與態(tài)度,確保了父母不至于把自己舊有的思維定式,再教會給孩子。因此,孩子們才能用自己的眼睛,用一顆更加開放、也更開闊的心,去看、去思考、去建構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與可能。
今天,我將這兩個故事分享出來,希望能與父母們共同體味一個課題:好的父母,如何說,才能不打擾孩子的自我成長;如何做,才能不用自己的思維,框住孩子的人生。
“不打擾”是一種尊重孩子內在成長規(guī)律的大智慧。日常生活中,很多教養(yǎng)細節(jié)都需要這種智慧。比如下面最常見的這些原則,暗含的都是“不打擾”、“不評判”:
1、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不管你覺得他太好動了、還是太安靜了,總之,不貼標簽。否則,你的主觀評判、你的態(tài)度,一定會影響孩子的自信、自尊等自我建構與健康發(fā)展。
2、當孩子在投入地做某個事情的時候,即使他做得不夠好,也不催、不逼、不干預,只是經過孩子同意后,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否則,孩子的注意力、耐性最容易被損傷。
3、少在孩子探索一件事、研究一個對象的時候,進行過多的評判。比如,你覺得這個好、那個不好,這件事應該這樣,那件事應該那樣,諸如此類。在孩子面前顯得過于聰明的父母,要么會養(yǎng)出一個只會重復父母的話、而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小八哥,要么孩子在父母面前挫敗感太多,變得不敢表達、不愛表達??傊僬f、多聽、多啟發(fā),才是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最好呵護。
4、保持自我成長。你的任何一個漫不經心的動作和語言,都有可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即使你不言語,你的情緒情感也會隨時出賣你。我們可以不用做完美的父母,卻能夠通過掌握必要的常識、技巧,學會不打擾孩子的成長,不限制孩子未來的可能性。
故事中的兩位媽媽都已經意識到一個事實:人的思維很神奇,這就是它有時會“偷懶”——它會根據(jù)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習慣等,形成一套固定的認知傾向,這樣一來,在個體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時,會自動切換到固定的認知方式上來。
沒錯,也許你會說,慣性思維并沒有這么糟糕。它能讓個體少花費不必要的心力,對個體來說是有利的,但用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其弊端就暴露出來了——將可能固化孩子的思維,給孩子留下先入為主的印象,或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
記得一位爸爸就跟我講過一個真實案例:
他的女兒每次見到滿臉絡腮胡的男人都會哇哇大哭,大人一直不知怎么回事。一次自己因工出差好幾天沒有刮胡子,回到家后女兒見到自己不是要抱抱,而是一個勁地往后躲,后來他洗漱干凈后女兒才讓他抱。
這位爸爸反思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因為自己曾指著電視上一位滿臉絡腮胡的兇惡中年男子,對女兒說,“這是大壞蛋。”而每次跟孩子出門玩,孩子稍微跑遠一點,大人就會警告孩子,“快回來,當心大壞蛋來抱你。”結果,女兒見到男人會先謹慎地盯著他的臉仔細看后才做出反應。
這個例子很鮮活,在我們身邊,也并不少見。
父母努力做到不隨意在孩子面前有過多狹隘的評判,其實就是對孩子成長最智慧的支持、促進。
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看世界,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看問題,才可能擁有獨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孩子,才不會被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所左右,才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