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為萬物以自然為貴。野鴨子腿很短,這個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給它接長。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最大的煩惱與痛苦是糾纏于自我,不能達到無我。
莊周夢蝶,意指萬物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尺度,和一成不變的規(guī)矩。自由與超越是可以在精神領域之中達到的。
其人其書
莊子在當時是管種漆樹園子的一個小官,不愿讓楚威王聘他為相
莊子是什么樣的人?《莊子》這本書又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莊子是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縣),名“周”,合稱莊周。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與文學家,是道家學派在老子之后的代表人物?!妒酚洝分杏欣献雍汀俄n非列傳》所附的《莊子傳》,說莊子在當時曾為蒙漆園吏,就是管種漆樹園子的一個小官,不愿讓楚威王聘他為相。莊子感情奔放,是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下層士人。同時有點玩世不恭,當時的荀子就罵他“猾稽亂俗”不正經(jīng)。魏晉名士受他的感染很大。我在寫作《六朝美學》,從事魏晉文化研究中常常感到這一點。
莊子學問淵博,文筆很好?!肚f子》是一本思想家的書,又富有濃厚的文學色彩。清代評論家金圣嘆,把《離騷》、《史記》、杜(甫)詩、《西廂記》、《水滸》和《莊子》稱之為“六大才子書”?!肚f子》一共是33篇,分內(nèi)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nèi)篇一般認為是莊子所作,為什么呢?因為從文風上看,內(nèi)篇的七篇文章一氣呵成,思想深刻,非大家手筆莫屬。外篇15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所寫。還有雜篇11篇,被后人認為是莊子學派或者莊子的傳人所作。當然,后人見仁見智在所難免。宋代葉適就指出過這一點。
莊子思想的結構比較龐雜,我大體上做些歸納,可以分成三個關鍵字,一個就是“道”(人格本體,自然為宗),以道為天、地、人三者之間的總規(guī)律和本質。第二個就是“我”,我們?nèi)祟惿娈斨凶鳛橐粋€人的主體存在,必然與“道”與客體存在矛盾。所以老莊的學說,要解決的就是“道”和人的關系,老莊認為人類的一切煩惱、痛苦、困惑,都是人和“道”發(fā)生的糾葛和沖突。第三個就是“天”,“天”是一種雙重含義,一方面說,天道自然,另一方面說要使我們的主體回歸自然,要破除自我,回歸于“道”,達到逍遙游的美麗境界,所以莊子的“道”是一種人文色彩極濃的人格本體,它指向人生與審美的自由境界。
關于“道”
圣人就是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不需要破壞自然,駕馭自然
莊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樣,他推崇“道”,用“道”來引導我們的人生。但莊子與老子又有很大不同,更好說道的無所不在,甚至在于“屎溺(尿)中”。莊子的時代,中華文明在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早熟之后,面臨總體性的危機,比孔子時代更甚。人生的困惑,道德的困惑,財富的困惑,尤其是生死的困惑,莊子都談到了,他常??畤@“死生亦大矣”,“人生如寄”,就是說,死和生是人生最根本的、最大的問題。莊子談到了這些問題時提出要從根本上來探討,從總體上加以把握,而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在莊子看來,天蒼蒼野茫茫,大地山川河流,就是“道”的顯現(xiàn)。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天地有大美就在于它不言,又美又不言,這個是最高的美德,它雖然很美,但是它不表現(xiàn)自己。四時有明法,有運轉的法則,但是它從來不刻意地宣傳自己。中國古代很早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二十四節(jié)氣,這二十四節(jié)氣非常的準。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萬物有自然的規(guī)律。古希臘的神話有無所不會的宙斯,基督教鼓吹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佛教有釋迦牟尼,這個佛對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知道。但是,莊子是反對全知全能的,他提倡自然,他不主張在自然之外有造物者,要順其自然。在自然當中,我們感悟道的智慧。莊子所說的圣人是什么呢?“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
莊子不否定圣人,但是他認為圣人就是老老實實地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投入自然,你不需要去破壞自然駕馭自然。這個思想非常精彩,它反對造物,反對在自然之外捏造一個所謂的上帝。至人和圣人都屬于高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了解自然,他們是真正的智慧者。莊子認為,“道”就在萬事萬物中,大的方面有,日月星辰很大,它有“道”;小到一杯子、一棵草都有“道”。不要把這個“道”想得好像高不可攀,玄而又玄,日常生活都有道,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智慧。莊子認為,“道”有一個特點,就是反對刻意。為此他寫過一篇文章叫《刻意》專門談這個問題,什么叫刻意呢?就是刻意造作,聰明過頭。聰明者往往并不精明,小聰明并不是大智慧。所以莊子說:“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莊子認為,刻意為之,最后造成的結果就違背了道德,最后使我們受到傷害。所以,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符合大道,才是真正的仁義,才是真正的圣人,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莊子對恃強凌弱,弱肉強食,對于陰謀詭計是絕對反對的,莊子主張人對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包括對人類本身,都要尊重,在敬愛別人、尊重他者當中實現(xiàn)自我。莊子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鳧是什么呢?是野鴨子,野鴨子腿很短,這個是自然的天性,你不要嫌它短,給它接長;“鶴脛雖長,斷之則悲”,仙鶴腿很長,你也不要給它砍掉一截。做那種事,你以為聰明,實際上是可悲可憂的。所以,莊子的“道”,就是尊重自然回歸自然,尊重物性眾生平等。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當中,我們才能其樂融融,感覺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
有一件發(fā)生在現(xiàn)代中國的事情很能說明這一點。1997年秋天,中國百名志愿者組成了一支團隊穿越新疆羅布泊地帶。一位志愿者參加了這個活動,回來以后寫了一篇文章叫《永遠的羅布泊》,文章中談到,羅布泊是不毛之地,沙漠質地,穿越的人每天限水,基本上一瓶到兩瓶,簡單地帶一些東西,見不到城市的繁榮,聽不見人流的喧嚷,沒有名利的誘惑,沒有權利的紛爭,作為荒漠的匆匆過客,大家的需求就是能有解渴的清水,能有充饑的干糧。大家的目標就是不掉隊,不迷向,奔向下一個營地。簡單的生活使人感到回歸自然,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之中,生活是那么平靜,欲望是那么清純、那么質樸。隨地而居,是那么逍遙自在;隨遇而安,是那么豁達大度。大家素昧無束,無憂無慮,其樂融融。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文明時代,但人們?nèi)匀幌矚g回歸自然,把自然作為我們的精神家園。所以文章題目叫《永遠的羅布泊》。確實,自然是我們?nèi)祟愑肋h的大地母親,她養(yǎng)育了我們?nèi)祟?,我們要知恩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