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課程主題是言語治療。首先什么是言語治療?言語治療它是一門研究語言溝通障礙,認知溝通障礙,兒童語言發(fā)育障礙的綜合性學科。言語治療師主要為有交流障礙、言語語言發(fā)育遲緩、言語語言發(fā)育障礙、認知障礙以及聽力障礙等其他溝通障礙和吞咽困難的患者進行干預治療。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發(fā)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體差異性,也就是特殊性。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研究表明說自閉癥兒童這個群體有一個共性的語言發(fā)育問題,大部分的孩子可能會存在某些特定情況。我會從兩歲孩子的語言發(fā)育開始說起,因為大部分的家長會在這一階段更加明確自己孩子的語言發(fā)育情況以及是否存在語言遲緩的問題。
2歲階段—如何讓孩子開口說話
普通的兒童在兩歲的時候,一般可以使用3到5個詞左右的詞組或者句子進行簡單的表達,并且會說出一些簡單的詩歌,使用一些肢體和表情結合口語的表達方式,他會記住身邊常見的物體名字,并能夠很好地進行理解和應用。同時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能夠開始解讀父母的一些情緒和表情上的變化,對談話情景進行簡單的判斷。
自閉癥兒童在這一年齡段的時候,部分會出現一種完全沉默的狀態(tài)。家長可能叫這個孩子的名字很多次,或者提問提了很多遍,孩子都沒有反應,或者只說出一些簡單的單音節(jié)的音。并且通常孩子在表達需求的時候都會使用命令式或者肯定式的口吻,比如他說熬藥,吃棗,卻從不說疑問句。一些完全沉默的自閉癥兒童,還會出現情緒化的行為表現,不會有太多的語音語調或者表情的變化。
在這個階段家長所關注的焦點可能都是在孩子的發(fā)音問題,如何能夠讓孩子開口說話,他為什么不能開口說話,找尋原因。那么家長如何才能夠讓孩子開始開口說話呢?
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來迎合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在我們確定了他可能存在語言發(fā)育遲緩的情況下,就要以相應的姿態(tài)來跟隨他的語言發(fā)展。
我們要調整自己的語調,進行變化,把一些詞拉長一些,同時放慢我們的語速,并加上一些象聲詞,這樣就會讓孩子對我們說的話產生興趣,來培養(yǎng)孩子的模仿能力和發(fā)音的能力。比如我們跟孩子說:“哇,我們去玩車車!嗚!”以這樣的方式,說多了做多了之后,孩子可能就會有個停頓。這時跟他說:“哇,我們去玩車車。”我們不發(fā)出這個“嗚”的音,然后做出停頓,不要帶他去玩。那這個孩子他就會疑惑并看著我們,我們就做“嗚”的嘴型的一個變化,他就會慢慢地跟隨著“嗚”,然后拉著你去玩車,這樣就會慢慢的讓孩子有一個發(fā)音的能力。
還有就是我們可以模仿動物的叫聲,以及生活中各種情景的聲音的模仿。這樣既能促進孩子的聽力以及發(fā)音能力,慢慢地擴展孩子的發(fā)音庫,同時也可以讓他把各種情景和各種動物叫聲與這個動物相結合,提升了他的認知能力。
在這之后孩子有了一些簡單的音,那我們就從這些簡單的音慢慢地變成雙唇音的學習。比如說“爸爸媽媽”。孩子如果會發(fā)“啊啊啊”的音,我們就可以慢慢教他“啊啊啊,媽媽”。通過這樣的音調變化來吸引他,唱一些類似的簡單兒歌來增加他的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視線最好就是要和孩子處在同一個水平,通??梢远紫聛砘蛘咦聛砗退f話,確保孩子知道我們是在和他說話,他也在關注著我們所說的話。我們還可以運用一些豐富夸張的表情和口型來引起孩子模仿的興趣,這樣他才能夠跟著我們做發(fā)音練習。讓孩子感到表情特別的有趣,也會增加他的表情變化。
3歲階段—培養(yǎng)認知和理解力,區(qū)分“你,我,他”
三歲左右的正常孩子,通常都有一定的詞匯量了,還會在表達中運用一些簡單的語法。孩子的表達不再僅僅是依靠對大人語言的重復和模仿,而是開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會進行思考,并且組成自己的語言。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大量問問題的情況,比如說“我們去干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那樣”等等。孩子問了這么多,由于他會問這些問題,所以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會有飛速成長。
對于自閉癥的孩子來說,有一部分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但他卻沒有表達的能力,仍然停留在無法發(fā)音,完全沒有或者十分有限的口語能力的狀態(tài)。
對于這部分的孩子來說,我們家長可能就會比較著急,就想要發(fā)音就好,其他的以后再說。那么實際這種說法我是不贊同的,因為我們讓孩子發(fā)出一個音,或者讓他學會一個詞,會覺得這孩子今天進步好大,他學會了一個新的詞,但是他可能只是懂得了這個詞怎么發(fā)音,并不知道這個詞是怎么應用的。如果說我們一味地去強抓他的發(fā)音以及他的音準問題,但是卻忽略了他在認知理解上面的發(fā)育,那對他以后的發(fā)展會有著很大的影響。
因為孩子不明白這個語音和具體的事物是怎么結合在一起的,如果孩子只是明白了這個發(fā)音,不會應用,過幾個月,他可能自然而然地就忘掉了這個過程,也就忘掉了這個音,所以他可不會運用他今天所學到的這個詞。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學到的詞語和實際的應用結合在一起,同時提高他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這樣他才會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
還有一部分孩子,會出現模仿復制的現象,也就是說這孩子他沒有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的能力,他只能去重復大人所講的話,并且是一字不落的重復。這種部分場景部分情景的模仿復制,它會對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情況怎么辦?
我們首先要讓孩子進行一個最基本的區(qū)分,也就是人物關系的區(qū)分,他需要區(qū)分開“我”和“你”的區(qū)別,“媽媽”和“孩子”的區(qū)別。比如說孩子叫小明,他早上過來,然后我跟他打招呼,我說“小明你好”,然后他也會揮手說“小明你好”。這個時候他可能知道“你好”是打招呼,但是他只是在重復我說的話,他也不知道小明指的就是他。
那我就蹲下來和他保持視線的平衡,保證他的注意力是在我的身上,然后拿其它的手指指著他的鼻子說:“噢,小明。”然后再指著我的鼻子說:“翟老師。”然后再跟他說“小明你好”,再拿著他的手指指著我說:“翟老師你好!”再讓他進行一個重復。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能夠進行區(qū)分,知道我們兩個的不同點在哪里,小明指的是他,翟老師指的是我。
這種情況在家里實際也是比較常發(fā)生的,比如說媽媽要去超市,然后就說了句“媽媽去超市”,孩子也跟著重復一句話,就說“媽媽去超市”。這種情況下,他并不理解,說“噢,媽媽去超市是想要干什么?”這個時候你就用同樣的方式指著他,然后說:“小明。”再指著自己說:“媽媽。”然后說:“小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
之后,你們到了超市,你再指著超市告訴孩子說“超市”。這樣孩子就能夠理解,超市就是可以買好多好玩的好吃的的一個地方,然后他也能夠知道說“媽媽和我一起去超市。”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是什么。
這樣我們就增加了孩子的語言理解和詞匯量,然后也能讓他對人物進行區(qū)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不建議故意誘發(fā)孩子去說這樣的話,然后進行糾正,而不去做一個相應的活動。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進行一個簡單的區(qū)分,但是就像我們所說的,更加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的認知和理解的能力,加強他以后對詞語的應用和表達,從而提高他社會溝通能力。
4-5歲階段—引領孩子思維發(fā)展
四歲左右的孩子,就能夠使用一些復雜的句式以及連詞的運用,他能夠把幾個簡單的句子連成一段話,并且能很好地掌握和運用一些抽象名詞。在五歲左右就能夠開一些簡單的玩笑,懂得諷刺的手法,以及進行一些模棱兩可的回答。
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就有心智理論的發(fā)育。這個心智理論指的就是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根據環(huán)境來理解周圍人心理狀態(tài)的能力。就像我們所說的第三人稱,就是“我認為他會怎么怎么樣”的一個表達方式。
在這一年齡的自閉癥孩子,也會出現一些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但是可能會很少,大部分還是進行一個模仿復制的過程。孩子對抽象詞語的理解和表達是十分困難的,并且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沒辦法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他就沒有辦法提出相應的問題,常常會導致溝通無法進行,或者是問題的重復,使談話沒有辦法順利地進行下去,只會進行一個硬性的結尾。
我們發(fā)現這樣的孩子即使有很好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但是他卻對語言的運用和思維發(fā)散上存在著很大的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希望家長能夠在與孩子的談話中引領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提出一個問題要給孩子時間來讓他回答,而不是我們就立刻給出他一個答案,讓他去跟別人說話或者是怎么樣。
我們可以給孩子帶有圖片的故事書,讓孩子來給我們講故事。在他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對這個故事的了解有哪些,他所理解的關鍵點,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是能夠理解的,還是說他的認知是有一定的偏差的。那在他讀完這個故事之后,我們可以給他一些問題讓他來進行解答,這樣來增加和孩子對話的回合數,同時也讓他能夠自己進行思考并且回答。
要不要做口肌治療?
我們來說最后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大部分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還是不太會說話,他的音準出現問題,他還是不會發(fā)音怎么辦?那是不是做很多的口技訓練,他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就會越來越進步?其實這種情況是不會發(fā)生的。
孩子不能發(fā)音,或者他的音準存在問題,不一定是由
口腔的肌肉所引起的問題,更多的是孩子對于語言的認知、理解、溝通發(fā)展發(fā)育的問題。孩子在這方面達不到對應的語言發(fā)展階段的應有的能力。比如孩子就會單個字的蹦音,句子的長度不夠,并且他說話聲音特別小,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對他進行一個氣息的訓練,這些實際是不屬于口肌治療的范圍里面。
那具體的口肌治療屬于什么?口肌治療主要是針對咀嚼或者吞咽有關的口部肌肉群進行訓練。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了我們的雙唇、舌頭軟腭、下顎以及喉部,增加肌肉的強度,耐力,穩(wěn)定性協(xié)調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需要不同的工具來提供觸覺的感受。所以口肌治療一般是針對有咀嚼或者吞咽障礙的人群,比如一些唐氏綜合癥,唇腭裂或者是
腦癱患者。
如果只是單純的自閉癥兒童的發(fā)音或者音準問題,我們是不建議使用口肌治療的。有些家長會說孩子有一些吞咽或者咀嚼問題,實際我們希望家長關注的幾個點,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對他進行一個觀察。
他吃飯的時候嘴部會不會閉合?
他在咽東西的時候有沒有頭部明顯向下用力的情況?
他會不會在吞東西的時候時常把舌頭吐出來,或者喝水的時候,經常會有水從嘴邊流出?
他在咀嚼一些堅硬食物的時候,舌頭有沒有在活動?需不需要用手把一個實物從一邊挪到另一邊?
他如果在吃某些食物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反頜的現象?
他在咀嚼的時候,下巴和嘴唇有沒有進行活動,還是說完全是依靠口腔來把這個東西來含化的一個過程?
如果說孩子出現了這些現象,可以去醫(yī)院做一個完整的口腔肌肉評估。醫(yī)生診斷一下他到底有沒有吞咽困難吞咽障礙或者其他器質性的改變。如果醫(yī)生診斷說孩子需要這方面的康復,那么我們才會給他進行口肌的評估,制定相應的口肌恢復計劃和方案。
如果沒有進行評估,而是直接使用口肌治療或者口肌訓練,可能會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緒,所以說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并不建議口肌治療使用在發(fā)音和他的音準上面。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部分的孩子口腔的觸覺會有高敏的情況,他們會抗拒吃一些偏硬一點的食物,并且不喜歡有人或者有東西來觸碰他的嘴巴。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強行使用工具來刺激他的口腔肌肉,達不到訓練的結果,并且會使他產生反感的情緒,造成他心里面對這個訓練的害怕和
恐懼,導致他對這個發(fā)音就會產生恐懼的現象。即便最后關頭我們強行進行下去使他發(fā)出音來了,可能會使這個孩子對整個語言的溝通失去興趣,他也許能夠發(fā)出這個音,家長當時覺得哇好厲害,但是他以后可能都不會去運用。
所以說我們是不建議在發(fā)音或者音準問題上使用口肌治療的。
我們今天的內容到這里就全部結束了,也謝謝各位家長的耐心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