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孩子的心理問題,和過去有什么不一樣?
90年代,問題在“外部”
90年代來做心理咨詢的孩子比較常見的,還是一些外部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
有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一個讀初中的女生,經常在學校里為一點小事大發(fā)脾氣,班主任覺得有問題就過來咨詢。
后來了解到,這個女孩從小沒有母親。爸爸后來又給她找了一個后母,后母生了兒子后,女孩的生存環(huán)境就更艱苦了。
他們家住房本來就非常擠,有了弟弟后,女孩子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了,做作業(yè)只能搬個凳子在門口做,房間里的小弟弟又經常吵鬧不休。
所以,這個女孩的憤怒是有原因的。讓她憤怒的就是這個環(huán)境。沒有親生母親,也沒有讓她安心的環(huán)境。
找到癥結之后,就對他們全家進行治療。
那個時候,大家還是很尊重老師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對女孩多加重視,做功課的話就到附近的圖書館去做。
后來女孩子長大后做了一名護士,能夠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師都相當滿意。
90年代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外部問題解決了之后,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
2000年后,問題在“內心”
2000年以后來做咨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現(xiàn)在的家長,普遍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寄予厚望。
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由此就引發(fā)各種考試焦慮、學業(yè)焦慮。
而另一方面,現(xiàn)在孩子少了,很多還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使得他們從小思考力就很強。
他們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問題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義問題:“人為什么要活著?”這樣一思考麻煩就來了,抑郁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兩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
最普遍的是學業(yè)上的焦慮問題,到了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
還有抑郁、性別障礙更為復雜的問題也出現(xiàn)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著媽媽的絲襪、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為性別不認同而抑郁自殺等等。
焦慮不堪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焦慮。
以前來咨詢的孩子年齡最小也就是幼兒園大班,而現(xiàn)在連嬰兒都來了。
家長看到2歲的嬰兒打人,就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也來咨詢。這說明家長是有多焦慮呀。
獨生子女,獨特的一代
現(xiàn)今孩子的心理特點,繞不開“獨生子女”問題。
在這樣的家庭里,基本上是“六個大人愛一個孩子,集全家的財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們見多識廣,所以智商高。
他們不缺愛也不缺物質,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
他們從小受到尊重,所以講求平等和話語權。
可以說,獨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國民素質。
然而獨生子女,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
四歲的孩子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他就對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后賺錢給你用。”但等到他十幾歲了他就會發(fā)現(xiàn),他報不了這個恩。
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擅拼髮W在中國就這么幾所,憑什么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獨生子女這一代還必須要過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50后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我們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腳下,腳拿開了之后還能繼續(xù)生長。
但是90后不一樣,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樣。他們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嚴。
有些家長為了戒除孩子的網(wǎng)癮,把孩子送到嚴格軍事化管理的戒癮學校。結果孩子出來之后,從此躺在床上不說一句話的有之,割脈自殺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
學校的校長覺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這樣管理的,也都沒出什么問題,現(xiàn)在為什么就不行了?
他不明白,現(xiàn)在的孩子不一樣了。
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怎樣的學校?
好學校標準之一——提供社交環(huán)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環(huán)境也比較自由,隨時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瘋玩。
通過這種沒有大人監(jiān)管的群體性游戲,孩子可以遺忘壓力、發(fā)展人格,也教會了他們遵守規(guī)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環(huán)境變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
那么,幼兒園和小學作為孩子聚集的地方,應該提供孩子們自由交往的環(huán)境。
我經常跟幼兒園園長做講座時說,幼兒園最好的教育其實是“不教育”,只要保證孩子安全就可以了。
讓孩子們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內加減法。
知識哪里不能學?
如果一個人在11歲以前沒有好好瘋過、玩過,長大就會很作,等老了臨死了還會很作。兒童時代要讓他有快樂的記憶。
好學校標準之二——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
讓孩子從小就參與高度競爭,是對人性的摧殘。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師灌輸“第一名”的觀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師對他們總是笑瞇瞇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這會讓孩子們對學校教育構建起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學校是去跟人家比賽的地方。去學校是為了證明自己優(yōu)秀,把學校當成一個“競爭場所”。
孩子小的時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壓的環(huán)境里,甚至心臟都會受影響。而等到高中大學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癥、強迫癥這樣的后續(xù)心理問題就會逐漸顯現(xiàn)。
有些從小學習優(yōu)秀的學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點點壓力,一有點不順,就可能出現(xiàn)病態(tài)、跳樓、猝死等情況。
他們表面看起來很好??梢坏┯幸粋€觸發(fā)的因素,他就沒有能量來抵抗。
從小的高度競爭,讓一個人的心理能量在兒童時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好學校標準之三——評價以過程為導向
學校里不該給孩子做太多確定性的評價。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動力源,都是為了取得他人的評價。如果得不到欣賞性的評價,他就不愿意參加這個活動。
很多家長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難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評價太多造成的。
因為這種評價不是以“過程”為導向,是以“目的”為導向。
在臨床上,就會出現(xiàn)很多孩子懼怕重大的考試或比賽的情況。平時學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試就不行。
好學校標準之四——老師要會跟孩子溝通
很多時候不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問題,而是老師講話方式、教育方法的問題。
比如,有個同學漏做十道數(shù)學題。
老師可以這樣說:“數(shù)學是需要嚴謹?shù)乃季S的喔,今天你把這十道數(shù)學題漏掉了沒做,你明天做的時候要嚴謹一些噢,老師覺得你明天肯定不會漏了,對吧?來,我們拉個勾。”
也可以這樣說:“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數(shù)學上從來不用心!”小
孩子的潛意識是完全敞開的,用前者的方式對于后續(xù)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會讓孩子對數(shù)學產生排斥。
若老師覺察力低,跟孩子溝通技巧差,跟家長溝通能力差,那么,沒事情也會處理出事情來。
兩個七八歲孩子打架。七歲八歲狗都嫌,打架根本都不算個事。打架以后呢,一個孩子眼淚鼻涕地去告狀。
老師一看馬上就很火:“你們兩個!跟你們說過多少次,下課別在走廊里搞來搞去,看看又打起來了!好了好了你別說了,講也講不清,你也別說了,都不是好東西,就知道打架,看看你語文考了幾分,你數(shù)學又考成這個樣子,下次再打,就站到教室后面去!”
這樣處理完后,接下去麻煩就來了,這兩個孩子坐在教室里就無心聽課,不停地動來動去,后續(xù)來上課的老師都要罵他們。
然后放學回去了。一個小孩回家跟媽媽講,他覺得自己一點也沒錯,老師不公平。
孩子的媽媽,全職太太,第二天早上就來找老師問:“這個事情我的孩子很委屈呀,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老師你沒問清楚吧?”
小學老師覺得煩死了,先把她打發(fā)走:“王小明媽媽,你先回去,一會兒我再問一下啊。”然后把另一個小孩叫來罵一頓。
接下來另一個孩子的家長也來了“老師你好,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王小明媽媽來了,你就要罵我兒子???”
小學老師心里想的是:“這都什么事啊,我一個月才拿多少錢???要受這個罪?”
接下來她就會這么說:“啊,對不起,我要上課去了,如果不行的話你可以找教導主任,也可以去找校長。”那個媽媽一聽這種態(tài)度,就去找教導主任了。
教導主任想這么小的事情,把家長哄一哄就好了嘛。
中午吃飯時,教導主任在食堂遇到這個老師“王老師啊,今天早上你們班一個學生家長來找我啦!”
這個老師就發(fā)飆了:“你們領導是要我們管、還是不要我們管?管管么又是我不對,那我干脆就不管了!”
……
其實這種事情,三分鐘就可以解決:
“哎呦!眼淚鼻涕一塌糊涂,來,老師給你們擦擦。你們倆都是我寶貝,我手心手背都是肉,你們倆打架,我晚上覺都睡不著。我晚上睡不著覺,明天誰來上課?全班同學都要怪你們啦!小朋友之間打架可不好,你們倆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著覺。這樣好吧,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好啦,來握個手。對呀,現(xiàn)在開心了吧。你們再擁抱一下,我用手機給你們拍下來,看,小哥倆多好呀!現(xiàn)在老師安心啦,你們倆高高興興地回去上課吧,讓同學們看看你們倆已經和好了,去吧。”回到家里媽媽問起打架的事情,小朋友就會說:“沒啥事,我們已經和好了”。
所以,老師的溝通方法很重要。
不同年齡的教養(yǎng)秘訣
關于孩子的長期教育,總結起來有這么幾個原則:
0到3歲,每時每刻關注他。
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確立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滿足,一生都會有缺憾。
這個時期媽媽比較重要,如果媽媽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應酬也別出去了,媽媽就算蓬頭垢面都無所謂。
因為孩子0到3歲的時候,你要每時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他也不會嫌多。
3到6歲,誠心誠意陪伴他。
做到誠心誠意很重要。
這個時候爸爸很關鍵,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
因為3到6歲時,孩子的探索欲望開始形成,如果有父親這個老山羊在,孩子就不會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得到加強。
反之,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
因為兒童進了學校以后,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評價,經??赡軙趯W校里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
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里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
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常會不耐煩。
可無論如何,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緒里理解他。
12歲以后,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為會是很糟糕的,他永遠也長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教養(yǎng)問題答疑
關于興趣
Q:關于孩子的興趣班,比如學輪滑,一開始很感興趣,學了幾次就不想去了,還有堅持了快兩年的跳舞,現(xiàn)在死活也不肯去了,這種情況怎么辦?孩子會不會養(yǎng)成什么事情都輕易放棄的習慣?
A:家長們就是瞎擔心,談不上什么養(yǎng)成不堅持的習慣。
實際上是,孩子根本沒發(fā)現(xiàn)他的興趣。
孩子是在成長過程當中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的,要到高中的時候你才會發(fā)現(xiàn)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師說:高中教育成功與否,就是看這三年孩子是否發(fā)現(xiàn)了自己想要專注的領域。如果找到了,那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
只要他知道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個領域,他高考都不會焦慮的。比如說他要做醫(yī)生,那么有醫(yī)學院的大學很多,就算沒考上一流的大學,他可以進二流的大學。
因為是自己要學,跟被動去學的人不一樣,他在大學里一定會學得很好,那就可以繼續(xù)考到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也是一樣的。
關于抗挫折
Q: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幫助別人,這樣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要互相幫助,誰誰誰哭了,你要安慰他。誰沒帶傘,你就去幫他撐傘。
幫助別人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會懂得考慮別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我的力量強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