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物的別樣理解
講ABA多了,與家長和專業(yè)人士接觸也多。入門的,未入門的,聽說的,依葫蘆畫瓢的,提到ABA,再熟悉不過的,好像就是強化了。
強化似乎人人都懂,對于那個“這樣做(模仿訓練)”然后讓孩子舔一舌頭棒棒糖(或者山楂片,薯片,各種片)再加上“做對了,你真棒”的經(jīng)典范式,似乎人人都很在行到有點不屑的程度。
關(guān)于這種教條式的強化程序也是有很多內(nèi)涵的,在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和咨詢中都強調(diào)過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網(wǎng)絡上也隨處可見筆記心得之類的轉(zhuǎn)載,此處就不再潑墨了。
放著這樣好的強化物,讓它束之高閣,對于孤獨癥兒童的訓練來說,簡直是暴殄天物!在教條式的回合訓練模式中,我們完全可以用簡單的拼圖(比如只有兩三塊)作為強化物,這樣既保持它對訓練的興趣,又不至于沉溺進去反而影響了訓練。而在家庭里,則完全可以用較為復雜的拼圖(比如30塊或者40塊)來保持她對自然話題的注意和維持。比如,我們把拼圖的框給她,再給她4到5塊拼圖,讓她開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利用行為動量,形成自然的強化物)。但是我們把握剩余的幾十塊在自己手上,每當她需要的時候我們借機做一些簡單溝通性的教學活動(比如數(shù)數(shù)看,你已經(jīng)拼了幾塊了?你想要什么顏色(或者形狀)的呀?或者這個拼圖跟學校的一樣嗎?怎么不一樣?等等?;蛘甙岩粋€相對復雜的主題比如,看過的一本書,一個電影,或者參加的一個活動,拆開來放在每一個要求下一塊的活動間歇里完成??偠灾鶕?jù)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關(guān)鍵在于,這個強化物(完成40到50塊拼圖的活動)不是完完全全撒手給她(那樣,可能真的就變成刻板的興趣了),而是由我們控制著節(jié)奏和進程。當然,像這樣的ABA教學,除了上面交代的對強化物的控制和發(fā)現(xiàn)以外,還要特別注意實時地把握孩子的能力和困難,及時輔助她成功(關(guān)于這一點,是怎么強調(diào)也不過分,但是又很難言傳清楚的事情,我只能提醒父母,多聞不如一練,成功才是關(guān)鍵)。
孤獨癥的孩子的命運不是掌握在政府、機構(gòu)、醫(yī)院等提供幫助的人員手里,而是掌握在家長自己手里,各家的不幸各個不同,但成功的家長,在我看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1)善于學習;(2)勤于思考;(3)樂于訓練。
既學且思不訓練,只有主意無定見;只練不思也不學,白搭功夫與金錢。
?。粒拢恋挠柧氈委熯^程中,一直都不斷地在強調(diào)“強化物”(reinforcer)。漸漸地,大家對強化物的普遍認識就是“孩子喜歡的東西”和“口頭表揚加夸張的表情及動作”。
其實“喜歡”(prefer)和“強化物”(reinforcer)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一個物件(如食物、玩具、活動等)能被稱之為強化物一定會提高它所直接跟隨的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換句話說,如果某一個物件跟隨了某個行為,而那個行為并沒有發(fā)生變化,那么這個物件并不能被稱為強化物。
插一句題外話:在教孩子模仿的過程中,往往都會遇到的情況是,孩子學了某一個行為,就不斷地做,不管有沒有人叫他模仿,或者訓練師叫他模仿另一個行為。因為這個行為是被加強了的,所以對于孩子來講“某個特定行為àM&M”是一個組合,他為了想要M&M,就會不斷重復那個行為,但并沒有意識到那是一個模仿行為。對于這種情況,一般再多教幾組模仿就能解決。最終把三到四個模仿行為混合到一起,孩子能夠準確地模仿每一個行為,一般就不會再出現(xiàn)孩子一直重復一個行為的問題。至于模仿,一定是要教到訓練師做一個新的簡單動作,孩子可以直接模仿,才算是孩子掌握了模仿的能力。
第二個要跟家長解釋的是怎么樣去選擇強化物。ABA中有系統(tǒng)的方法來選擇強化物,但個人認為,在日常訓練中,家長也并不需要使用那么嚴格的方法。首先,強化物一定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但一定要牢記孩子喜歡的東西不一定是強化物。其次,挑幾樣孩子最喜歡的東西出來嘗試,在訓練過程中觀察孩子的反應,一般就能觀察到孩子對這個東西的渴求程度。然后通過孩子的學習進展情況去反證所用的東西是不是起到了強化物的效果。再次,一直盯著一個東西用,再喜歡的東西也會漸漸厭倦,所以最好能有幾樣東西混合著使用。最后,可能的話,讓孩子選擇他喜歡的東西作為強化物來使用。對于還沒有語言且溝通能力不足的孩子來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兩樣東西放在孩子面前,看孩子會選哪一個。試個四五次,一般來講就會有結(jié)果了。所以,當訓練的進展不佳的時候,不僅要查看訓練的內(nèi)容是不是過難;訓練的方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同時要查看使用的所謂強化物是不是沒有起到強化物的效果。
分析了這系列的行為問題,首先它并沒有達到逃避任務的目的,因為每次當他發(fā)完脾氣之后,他自己都乖乖地坐回到桌子前面把該做的任務做完;其次它也不是為了獲得注意力,因為我去工作的整個一個半小時是一對一的,也就是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他的身上;再次它也不是為了獲得內(nèi)在刺激,因為他獨處的時候沒有類似行為。所以這些問題行為主要還是受到某些外在的強化物的正強化的;再進一步分析正強化的可能性:一是他可能享受與長輩的對抗的過程;二是有可能通過這系列的行為來延遲所需完成的任務。
如果一個行為因為正強化而存在的,那么所用的方式就應該是截斷當前正強化和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且找到其它適當?shù)恼龔娀瘉砀S適當?shù)男袨?,從而強化適當?shù)男袨?。這就涉及到強化物的問題,之前已經(jīng)和孩子的媽媽討論過這個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出什么有效的結(jié)論。孩子喜歡的玩具都比較貴,而對生活中吃用的東西都興趣缺缺。于是我給孩子媽媽提了一個建議,把玩具的廣告剪成拼板的樣子,然后借用代幣系統(tǒng),每一次訓練孩子的表現(xiàn)良好,拿到足夠的代幣,就可以換取拼板的一片,等到他換齊了整套拼板,就帶他去買那個玩具。孩子媽媽同意了我的建議。下一次去的時候,孩子媽媽跟我說,孩子自己挑了一個喜歡的東西,一種冰激凌,而且是他自己看廣告挑的,孩子媽媽跑了三家超市才買到這一種一模一樣的。解決了強化物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要做的就是切斷原來行為的加強因素。因為沒有進行行為功能分析,只能根據(jù)觀察推斷的結(jié)果來設計項目:既然行為是被正強化的,不論之前推測的強化原因是不是正確,都可以用忽略的方法來嘗試。所以,我要求孩子的媽媽在聽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不要過來幫忙,而我自己是可以完全做到不理孩子的行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