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斷有朋友問我,孩子寫作業(yè)太磨嘰了怎么辦!他們大多焦慮萬分,幾乎是憤怒了。
如果你也有此煩惱,不妨看看《拖延心理學》。它并不是一本新書,已經誕生25年了。兩位作者都是加州大學的資深心理咨詢師,通過多年實踐積累總結出了拖延的深層心理動因(注:《拖延心理學②》并不是本書的續(xù)集,那是另一位作者的書,兩書除了主題一樣,并沒有太大關系)。
首先我們來體會一下,那個在書桌前一磨蹭就是幾小時的小孩,他的感受是什么?
讓我猜猜看,你剛才的第一個念頭是不是:“誰知道他怎么回事!”或者“這孩子太沒毅力了!”
不,不,不,你這是在他做評判,不是感受。感受,他的感受,是什么呢?竊喜嗎?愉悅嗎?享受嗎?呆滯嗎?
如果你也有磨蹭的問題,一定會明白他的感覺。書桌前那個小孩,擔憂著沒有完成的作業(yè),耳朵里單曲重復著父母的嘮叨,他的感受可能自責、自卑、焦慮、憤怒、麻木......,就是不可能是享受。
可是,既然磨蹭一點兒也不好受,這“熊孩子”為什么死活不肯做作業(yè)呢?是因為懶惰嗎?不思進取嗎?沒有毅力嗎?他不知道快快做完作業(yè)就有更多玩樂的時間嗎?他不知道爸爸媽媽已經怒不可遏了嗎?
1.拖延者的感受
《拖延心理學》指出拖延(磨蹭)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一個時間管理方面的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問題。拖延者的心理過程往往是這樣的:這次我想早點開始->我得馬上開始->我不開始又怎么樣呢->還有時間->我這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擇:做還是不做->我永遠不會在拖延了!
每個拖延者忍受著“我這人有毛病”的痛苦。
然后呢,一次又一次,就變成一條“拖延”的連續(xù)曲線。拖延成了習慣。
2.孩子究竟為什么會拖延
心理原因分析占了整本書的2/3,也是其精髓,這里無法一一解釋。我建議大家在讀這本書時,千萬不要跳過這些分析,急乎乎地去看方法。當我們真的理解了拖延,拖延行為自然會改變。
孩子的拖延,在當前極度重視教育的環(huán)境中,“爭奪控制權”是最常見的原因。由于過度在意孩子的教育(本質是在意孩子的成功,而不是幸福),我們對孩子過度控制,孩子在無力反抗(或者反抗父母令他愧疚)時,往往會發(fā)生拖延的行為。孩子在拖延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他是爭奪控制權。但拖延的確變成了有力而無奈的武器。
每個人最深層次的追求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也一樣。父母的過度控制、指責(我們可能誤以為自己在提醒)、辱罵(我們可能誤以為是在幫助他)都會造成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喪失。他感到自己不被愛、不值得愛,面對這樣的情況,多數(shù)人要么選擇反抗——你憑什么不愛我?要么選擇退縮——我是如此糟糕。無論反抗還是退縮,都可能表現(xiàn)為拖延。
看到這里,希望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想:這小兔崽子居然消極抵抗!而是想:哦,天哪,原來我以為是為他好,其實是對他不好。
不要和孩子戰(zhàn)斗,那真是小孩子才有的行為。作為成年人,當然是我們有勝算,可你贏了戰(zhàn)斗,輸了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過度獎勵也可能是一種控制,這也意味著孩子時時處于被評價、被監(jiān)控的狀態(tài)。
(注:其他幾個因素是恐懼失敗、恐懼成功(別吃驚)、對親近和疏遠的恐懼等,因與本文關系不顯著,不贅述。其中恐懼成功的,可能害怕成功是對自己的原有文化、家庭的背叛,這在留學生身上容易發(fā)生,想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家長可以關注。)
3.如何與拖延者相處
既然我們是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在拖延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不拖延,而是理解在拖延時,實際發(fā)生了什么。
當孩子磨磨蹭蹭時,我們往往從開始的和顏悅色不知不覺變成了河東獅吼:
然而,孩子是怎么感受的呢?
當我們說”我知道你可以做好它“、”只要開始做就行了“時,孩子未必會將這看成是支持,相反,當你試圖控制局面時,鼓勵看會被當做是一種對他的壓力或干擾。他很可能感到自己是無能的,加強他的不安全感。
當我們失望時,孩子會非常敏銳的覺察到,他會表現(xiàn)得更差——除了要擔心作業(yè)本身,現(xiàn)在他還得擔心你。
惱火往往緊隨著失望,我們開始將孩子的磨蹭視為故意反抗、不可理喻。我們火冒三丈,他開始咆哮:”別管我!“我們越是發(fā)火,越是憤怒:我都這么生氣了,這孩子居然還不聽話!憤怒有時讓我們心理安慰,我們以為這證明了我們已竭盡全力。
最后,雙方僵持不下,你已經黔驢技窮,孩子氣憤不已,又惴惴不安。他既對你的否定感到憤怒,又擔心自己的確像你說的那么糟糕。可是他又不愿意真的去寫作業(yè)——那意味著對你的屈服。他也許并沒有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心理歷程,但他會不知不覺那么做。
拖延的孩子,在表面之下是一個想要被接受和愛的脆弱而無常的人。
“我說了多少遍了,你為什么還是不做!”來,讓我們試著把“為什么”由語氣詞換成疑問詞,想一想,到底孩子為什么不做?語氣詞傳達的是情緒,實際是弱化的TMD(就像“whatafuck”里的What),我們咆哮著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其實是在指責,而不是真的在詢問。到底為什么呢?也許他想再玩一會兒,也許他太困了,也許他覺得太難了,也許他恰恰嫌你太兇了。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到寫作業(yè)本身,而不是試圖讓孩子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和孩子一起協(xié)商,辦法就總會有的。
家長是教練,得想辦法調動孩子的興致,而不是軍官,要求孩子令行禁止。家長是主持人,面對混亂要能壓制住內心的焦慮、恐慌,(裝作)若無其事地控場,而不是和觀眾、嘉賓對罵。
如果我們不會控制情緒,那么請不要說”我怎么知道“這樣話。不會就學嘛。為人父母,在有了基本的”職業(yè)道德“之后,剩下的都是技術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