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間期是指心室去極化和復極化的時程,即QRS波群的起點到T波恢復到基線時終點的時程。QT間期延長是心室肌細胞復極延長的標志,主要由K+通道控制。
心臟復極化延遲將產(chǎn)生特殊的心臟電生理環(huán)境,可能會導致早期后除極,誘發(fā)折返,并可致尖端扭轉(zhuǎn)型心動過速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
普遍觀點:高劑量西酞普蘭會增加心律失常相關死亡風險
目前也有不少的案例報告了西酞普蘭導致QT間期延長的,甚至發(fā)生致命性尖端扭轉(zhuǎn)型心動過速的事件。
美國FDA也于2011年和2012年兩度修改西酞普蘭的藥品說明書,加入了新的警示信息:有潛在增加QT間期延遲和尖端扭轉(zhuǎn)性室性心動過速的風險,此外,還建議將推薦的最高劑量60mg/d降為40mg/d。
對于60歲以上的患者,其推薦的最高劑量為20mg/d。若患者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緩慢性心律失常的話,則應該慎用。而對于QTc持續(xù)>500ms的患者,則應該停用西酞普蘭。
有人認為此推薦缺乏可證實的證據(jù)
本文作者認為,這是有一定爭議的,因為目前還是比較缺乏比較有證實性的臨床結局研究。對此,來自美國田納西州衛(wèi)生部門的WayneA.Ray進行了一項研究。
其研究目的為比較服用高劑量的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與同等劑量下的氟西汀、帕羅西汀以及舍曲林,在潛在的心律失常相關的死亡上是否具有差異,其結果發(fā)表于近期的JClinPsychiatry雜志上。
該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美國田納西州醫(yī)療補助計劃隊列研究(TheTennesseeMedicaidretrospectivecohortstudy),一共納入了54220名受試者。
其年齡范圍為30歲-74歲,中位年齡為47歲,76%為女性,都沒有癌癥或其他致死的疾病,這些患者都在服用高劑量的SSRI類藥物,服用的時間為1998年至2011年。
西酞普蘭不會增加心源性猝死風險
對于服用SSRI類藥物的個體之間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共病情況都是具有可比性的。因為心律失常相關的死亡事件通常都是突然發(fā)生和發(fā)生在院外。
研究在進行時,將院外突然不可預測性的死亡,也分析了心源性猝死(是預測藥源性心律失常一個比較特異的預測因子)。
在校正猝死事件風險后,西酞普蘭與其他服用高劑量的SSRI類藥物相比,并不具有顯著差異。
西酞普蘭與艾司西酞普蘭、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的風險比(HR),分別為0.84、1.24、0.75和1.53。對心源性猝死方面,也沒有顯著差異,對于一些高?;颊撸?0歲以上,上四分位數(shù)基線心血管風險)也是如此。
該研究的結論為,與同等高劑量的其他SSRI類藥物(氟西汀、帕羅西汀和舍曲林)相比,高劑量的西酞普蘭并不會導致患者猝死風險、心源性猝死風險以及總體死亡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