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多半是沒有“心病”的,生“病”的是家長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少案例可以令人深思,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家長們反思自己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去責怪孩子或者網絡本身,這樣本來就是一個偏面的思路。
網吧哭求兒子不回頭
一大早就從蔡甸趕到現場的楊女士,在等了一個小時后,終于坐到了咨詢桌上。說到還在網吧里“打拼”的兒子,她幾度落淚失聲。“孩子還很小時,我和丈夫的感情出現了問題,常常爭吵廝打,一鬧起來就顧不得孩子是否在身邊了。”楊女士說,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夫妻二人都不顧家,忽略了對孩子的管教。偶爾的管教,也是對孩子打罵一通。孩子大一點,就開始去網吧,次數越來越頻繁,直到發(fā)展到夜宿網吧。
原本成績還不錯的孩子沉迷于網絡后,成績跳水,現在所有的功課都不及格。說到幾天前,自己在網吧對著孩子哭訴,希望孩子回頭,孩子卻充耳不聞,對著電腦中的網游傻笑時,楊女士又很無奈。
網絡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避難所,這話一點也不錯。這是一個典型的有創(chuàng)傷的家庭,家長將自己的創(chuàng)傷、高焦慮心理,通過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轉嫁給了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感覺不到關心,有的只是痛苦,人的趨利避害性,讓孩子開始尋找精神避難所,而網絡成就了他。
改變教育方式和思路
拯救網癮少年,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家長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需要尋求專業(yè)的指導,想通過幾次談話解決問題根本不可能。網癮少年給家庭教育的警示夠多了: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別用簡單粗暴的教育將孩子攆出門。
網癮問題是伴隨著時代發(fā)展而產生的,是必不可少的。而如何去正確引導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一味的這怪網絡的發(fā)展毒害了未成年人的心靈。相關部門包括社會更要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用政策遏制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