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辨證施治是中醫(yī)治病的基本原則,由審證求因到立法處方,有一套完整的規(guī)律。用藥配方的法則有“七方十劑”,針灸的道理也與此相同,只是把藥名改成穴名。治病憑穴,取穴有方,行針有據,則病可愈也。
治療痛經的方法可選取腎俞穴和八髎穴。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上髎:第一骶后孔中;次髎:第二骶后孔中;中髎:第三骶后孔中;下髎:第四骶后孔中。
血寒型月經不調:癥見月經后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
作為農耕大國,古代先民一般都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中醫(yī)將背部、上身歸之于陽,腹部、下身歸之于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在現代醫(yī)學中中風后遺癥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種,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失語,口眼歪斜,吞咽困難,思維遲鈍,聯想困難,記憶減退,煩躁抑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