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功效與作用
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艾葉性溫加之點燃熏灸,使熱力深達肌層,溫氣行血。艾灸具有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理氣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真正懂得了艾灸的原理,是沒有必要擔心艾灸上火的。艾是純陽之物,破一切邪淤。邪者,風,寒,濕,火,燥都是病邪。
降濁灌腸方:生大黃、生牡蠣、六月雪各30g,濃煎120ml,高位保留灌腸,約2—3小時后,應用300-500ml清水清潔灌腸,每日1次,連續(xù)10日為1個療程。休息5日后,可繼續(xù)下一個療程。
傳統(tǒng)中醫(yī)講究整體調理,但現(xiàn)代人求快,生病了往往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習慣服用西藥治病,卻不知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很大,常常也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百會穴系督脈與手足三陽經之會穴,具有調和諸經、安神健腦、鎮(zhèn)驚熄風的作用。早在明代醫(yī)著《針灸大成》中就有“思慮勞傷心脾,灸百會”的記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能“通調水道”(《醫(yī)學三字經》),調控體內整個水液代謝過程,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于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后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癥狀加重等。
關元穴、中極穴可用隔姜灸,每穴3-5壯,其余穴位用艾條溫和灸,每穴20分鐘,以局部皮膚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艾灸7天休2天,需耐心長期堅持施灸。
蕁麻疹是脾虛之后濕邪堆積無力運化,與肝火化風之風邪狼狽為奸,行入血液,發(fā)作時不定位成片發(fā)作……其他所有西醫(yī)說各種不同癥狀的皮疹、斑疹、丘疹、帶狀皰疹……都是濕邪為主的風邪、寒邪團伙,流竄搞破壞導致各種皮膚病。
抗生素和激素確實對一些病的反應非???,但是,風疹暫時好了,身體元氣也損耗了,最讓人心煩的是過沒多久,吹個風、著個涼就又犯,就再上抗生素、激素輪番襲擊,身體更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