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公布了他們一項歷時10年,包括18個國家13萬多人的大型隊列(PURE)研究的結果,這是全球首個在經濟水平不同的地區(qū)開展,將飲食習慣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聯系在一起的研究。這個大型隊列研究可能為膳食指導的制定提供了可修改的“余地”,研究結果以兩篇論文的形式同時發(fā)表在了《柳葉刀》雜志上[1,2]。
參與研究的18個國家包括加拿大、瑞典等3個高收入國家,中國、巴西、馬來西亞等11個中等收入國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4個低收入國家。志愿者年齡均在35-70歲之間,沒有心血管疾病史。
在龐大的數據結果中,奇點糕給大家劃了幾個重點,請大家掏出小本本做個筆記:
每天攝入375-500g的蔬果和豆類在降低非心血管死亡風險和全因死亡風險上效果最明顯
生蔬菜的攝入也很重要,每天吃2份以上的生蔬菜能將全因死亡風險降低31%
碳水化合物攝入較多,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8%
在第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將125g果蔬(不包括土豆等塊莖類)或是150g熟制的豆類定義為一份,經過統(tǒng)計,他們發(fā)現平均攝入量為3.91份,但實際上不同的地域差異也很大,中東、南美和北美地區(qū)每天可以超過5份,而有些低收入地區(qū)則可能只有1份。
在7.4年的中位隨訪時間內,研究人員共統(tǒng)計到了5769例死亡和4784例心血管疾病。通過計算,他們發(fā)現,果蔬和豆類的攝入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死亡風險沒有顯著關聯,但是非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風險則存在顯著關聯。和那些每天吃不到1份的人相比,每天吃3-4份(375-500g)果蔬豆類可以將非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23%,全因死亡風險降低22%。
當攝入量超過4份時,這些風險還是會有很小幅度的下降,不過研究人員表示,對于許多中低收入國家,購買果蔬的成本較高,綜合成本和收益,那么3-4份的量可能是最為合適的。所以這就告訴我們,如果有錢且身體健康的話,多吃幾份果蔬也是沒問題的,不必嚴格恪守3-4份的攝入量,如果手頭拮據,那么3-4份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至于心血管疾病,雖然不存在顯著相關性,但是隨著攝入量的增加,還是能看到一些好處的,比如在每天攝入量≥8份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就降低了10%,死亡風險降低了27%。
當將水果、蔬菜和豆類分開分析時,研究人員發(fā)現,水果和豆類的作用更明顯些,蔬菜則好像沒起到什么作用。不過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相對于熟的蔬菜,生的蔬菜才是“蔬生贏家”,因為每天吃1-2份生蔬菜的人比每個月吃不到1份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19%,超過2份的更是下降了31%!研究人員指出,在南非、非洲和東南亞,人們很少吃生的蔬菜,這是飲食習慣中可以改善的一點。
在同期配發(fā)的社論中,兩位研究人員指出,增加果蔬的同時應該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如含糖飲料、精制谷物和甜點等等,我們的飲食是復雜的,不應該單一的改變,而是應該做出整體的調整[3]。
這個結果對于大家來說似乎沒有太大懸念,蔬果和豆類對我們有益簡直是老生常談嘛,不過在另一個研究里,奇點糕可就發(fā)現了“顛覆性”的結論了。
傳統(tǒng)觀點認為,脂肪攝入過多是不好的,低脂飲食才是王道,此外,飽和脂肪酸也被視為一大“健康殺手”,像動物性脂肪就富含飽和脂肪酸,所以為了讓大家吃得又好又健康,有很多商家都推出了植物性脂肪代替,一個特別熟悉的例子大概就是奶油蛋糕了。WHO也在膳食指導中提出,脂肪的攝入應該占每天總能量攝入的30%以下,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應該在10%以下[4]。
但是這也帶來了兩個問題:這一指導主要基于從歐洲和北美國家收集的資料,能否直接推廣至中低收入地區(qū)?而且推薦的科學依據是飽和脂肪酸攝入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關系,后者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有密切聯系,但并未考慮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其他相關因素。因此近年來有一些針對性研究對這一指導提出質疑,認為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并無益于心血管疾病的預防[5,6,7]。
研究人員發(fā)現,與最低脂肪攝入組(10.6%)相比,最高攝入組(35.3%)全因死亡風險、中風和非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更低,下降程度從18-30%不等!而且在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和死亡風險這項上,脂肪攝入量與它并不存在明顯相關。同樣的結論還可以推到飽和脂肪酸上,攝入量較高(10-13%)的人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死亡風險也均未受到影響,全因死亡風險和中風風險也下降了!
除了脂肪和脂肪酸攝入量外,研究人員還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進行了研究,碳水化合物也是我們人體的三大必需營養(yǎng)素之一,我國的膳食建議中指出,健康人群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為總能量的55-65%。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過多確實不好,攝入最高組(77%)與最低組(46%)相比,全因死亡風險和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28%和36%,但對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死亡風險沒有明顯影響。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過高會增加死亡風險,而較高脂肪量的食物卻不會,這可真是匪夷所思啊。
研究人員指出,由于PURE研究的參與者多來自中低收入國家,飲食內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本就偏高,且多數來自精米、精面這些已被證實與一些疾病發(fā)生風險有關的精加工食物,因此推薦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是可行的,不過他們不建議將這一比例降至50%以下。
至于脂肪的攝入,這次的結果再結合以前的一些相關研究,可真是對現有的標準和觀念提出了不小的挑戰(zhàn),WHO制定的兩條“攝入量紅線”不知道是不是要考慮更改了呢?
不過在如此顛覆的結論背后,作為一個隊列的相關性研究,它仍然存在不足,比如除了飲食習慣外,有一些因素在這個研究中沒有被考慮,比如睡眠習慣,飲酒以及是否有藥物的濫用等等,這些也會影響死亡風險和一些疾病的發(fā)生,而且研究中的飲食因素也比較籠統(tǒng),沒有具體的食物成分分析。因此,為了更具有說服力,研究人員還需要更嚴謹的隨機對照實驗來證明他們的結論[8]。
降血脂,降血清膽固醇。用于冠心病或慢性肝炎所引起的高脂血癥、血清膽固醇增高癥。
健客價: ¥15消食,降血脂,通血脈,益氣血。用于淤濁內阻、氣血不足所致的動脈硬化癥、高脂血癥。
健客價: ¥18降血脂,軟化血管。用于增強冠狀動脈血液循環(huán),抗心律不齊及高血脂癥。
健客價: ¥38除濕祛痰,活血化淤,健脾消食。用于脾虛痰淤阻滯癥的氣短、乏力、頭暈、頭痛、胸悶、腹脹、食少納呆等;高脂血癥;也可用于由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36降血脂。用于治療高脂血癥,亦可用作冠心病和高血壓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8降脂化濁,活血通脈。用于治療高血脂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健客價: ¥47降血脂,軟化血管。用于增強冠狀動脈血液循環(huán),抗心律不齊及高血脂癥。
健客價: ¥32活血化瘀,健脾補腎,能降低血清脂質,改善微循環(huán)。用于高血脂癥。
健客價: ¥25降脂化濁,活血通脈。用于治療高脂血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健客價: ¥38彝醫(yī):烏諾衣諾亞都格。中醫(yī):降脂化濁,化痰祛濕,活血通脈。用于痰瘀阻滯所致的高脂血癥。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健客價: ¥40清熱,解毒,祛濁。用于痰濁瘀阻引起的高脂血癥。癥見頭暈,胸悶,體胖,便秘等。
健客價: ¥92除濕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用于痰阻血瘀所致的高脂血癥,癥見氣短、乏力、頭暈、頭痛、胸悶、腹脹、食少納呆等;也可用于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17宣通導滯、通絡散結、消痰滲濕。用于痰濕證引起的眩暈、四肢沉重、神疲少氣、肢麻、胸悶、舌苔黃膩或白膩等癥,臨床見于高脂血癥。
健客價: ¥38滋補肝腎,養(yǎng)益精血,扶正固本,通絡定痛,健脾豁痰,明目生津,潤腸通便。用于各型高血脂癥,心腦血管硬化,單純性肥胖,習慣性便秘,痔瘡出血。
健客價: ¥158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泰嘉): 用于以下患者的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事件: ·心肌梗死患者(從幾天到小于35天),缺血性卒中患者(從7天到小于6個月)或確診外周動脈性疾病的患者。 ·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患者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置入支架的患者,與阿司匹林合用。 -用于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與阿司匹林聯用,可合并
健客價: ¥590瀉熱通便,健脾益氣。用于胃腸實熱、脾氣虧虛所致的大便秘結,腹脹納呆, 形體肥胖,氣短肢倦等癥?;蚋咧Y見上述癥狀者。
健客價: ¥51清熱排毒,化瘀降脂。用于濁瘀互阻,高血脂癥。
健客價: ¥44用于治療成人飲食控制療法效果不理想的高膽固醇血癥(IIa型),內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單純型(IV型)和混合型(IIb和III型)。特別是適用于以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和低密度脂蛋白中度升高為特征的血脂異?;颊撸?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應繼續(xù)控制飲食。目前,尚無長期臨床對照研究證明非諾貝特在動脈粥樣硬化并發(fā)癥一級和二級預防方面的有效性。
健客價: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