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引發(fā)重視。具有糖尿病人群相對共同的外貌特征——超重和肥胖的人數(shù)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英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全球成人肥胖者人數(shù)超過體重過輕者,其中中國的肥胖人數(shù)為8960萬人,居全球首位[1]。雖說中國人口數(shù)在全球中占比較高,但每14個人中就有1個肥胖者,數(shù)據(jù)的確令人震撼不已。而另一個數(shù)據(jù)更讓人目瞪口呆,1985年山東省男孩女孩的肥胖人口都不足1%,29年過去,卻有17%的男孩和9%的女孩肥胖,中國的“小皇帝”儼然已變成了“大皇帝”[2]。
高BMI——多種慢病和死亡的始作俑者
肥胖不僅會增加慢性病致病風險,甚至會增加死亡率。有研究證明,現(xiàn)今BMI(體質指數(shù))高于27kg/m2就會增加死亡率[3]。但是很多人對肥胖不以為然,事實上,只要你出現(xiàn)肥胖,無論代謝是否正常,均會導致NAFLD風險的增加[4]。并且,成年期體重增加會導致NAFLD和MetS的風險加大,而成年早期(25~40歲)的體重增加導致的風險大于晚期(>40歲)體重增加[5]。
數(shù)據(jù)顯示,由肥胖造成胰島素抵抗,進而發(fā)展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占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總數(shù)的60%~70%。肥胖已然是造成糖尿病高發(fā)的罪魁禍首[6]。
基因和代謝層面的肥胖成因研究進展
肥胖的后果如此可怕,除了不良生活習慣(比如吃得多動得少)以外,還可能有哪些非人力能控制的原因呢?近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個基因及代謝方面的原因:
S6K1介導的表觀遺傳修飾對脂肪細胞生成起到推動作用,致使肥胖患者體內(nèi)的脂肪細胞在命運決定時期顯著增加[7];
神經(jīng)降壓素(NT)似乎是一種代謝方面很“節(jié)儉”的肽,增加攝入的脂肪的吸收,還能夠促進肥胖和代謝病產(chǎn)生而發(fā)揮有害作用,因而可以作為一種肥胖標志物[8];
肥胖青少年體內(nèi)的一種激素spexin分泌量較低,當這種激素水平最低時,肥胖的發(fā)生風險增加5.25倍[9];
對于不伴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血清25-(OH)D水平降低與總體脂百分比增加相關[10]。
上述因素有些是可以調(diào)整的,但多數(shù)是目前臨床上還不會常規(guī)檢查和干預的,所以,還是首選從生活方式層面進行持續(xù)且有效的干預,這是控制肥胖的基礎。改變生活方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從小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顯得極其重要,但多數(shù)人已經(jīng)錯過了這個時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扭轉高BMI應不遺余力
我國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經(jīng)超過人口總數(shù)的50%,這部分人群減輕體重有明確的益處:
極低熱量飲食8周,并嚴格控制體重6個月后,血壓、甘油三酯、非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都顯著改善,可潛在逆轉2型糖尿病[11]。
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如果在1年內(nèi)降低體重和腰圍,糖耐量很有可能恢復至正常水平。成年人減肥或減少腹圍非常重要[12]。
通過減重抵抗糖尿病的效果如此之好,減重對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作用也很肯定,但同樣減低體重,減掉的身體成分會對健康也產(chǎn)生影響。有研究證明,隨著BMI的降低和體脂百分比的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也增加。這表明將BMI降到正常水平后,脂肪過多可能對生存有不利影響。而將體脂百分比降到正常范圍后,更低的BMI同樣可能與存活率下降相關。也就是說,讓BMI與體脂百分比都處于正常值,才是最健康的狀態(tài)[13]。所以,減體重很重要,減掉的是哪部分身體成分更重要。
關于減重行為的幾個熱門研究
讓人擔憂的是,我國居民目前的體能讓糖尿病前期人群所占的比例還可能攀升。研究人員在14年間(2000~2014)分4次分別對十余萬中國成年人進行體重評估和體能測試,評價體能的指標有用力肺活量、心臟靜息率、手的握力、坐位體前屈距離、單腿站立時間。最后結果表明我國成年人的超重或肥胖也在增加,但體能一直在下降,顯而易見,無論對于避免進入糖尿病前期,還是避免進展為糖尿病,加強運動都是不二之選[14]。
還有一個研究鼓勵上班族勤快一些,而且也很容易操作。這個研究證明中年人積極通勤(騎車或步行)與體質指數(shù)(BMI)和體脂率降低顯著且獨立相關。也就是說,工作繁忙無暇運動的人,與其開車堵在路上,不如多乘公交、騎車或者步行通勤[15]。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胖子管不住嘴,但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如果人腦正中隆起中失去一種特定的細胞群(NG2-神經(jīng)膠質細胞),腦部的瘦素受體就無法接收到身體傳來的飽腹信號,這樣越吃越多,就會造成肥胖[16]。那么,對于有可能存在這個因素的人,還是盡量鼓勵他去運動吧。
那么,有沒有不辛苦的方法能幫胖子減肥呢?研究發(fā)現(xiàn),敲除腫瘤抑制因子會促進脂肪細胞內(nèi)線粒體的數(shù)目和作用效率,通過脂肪組織內(nèi)的代謝重編程,脂肪細胞由儲存脂肪的倉庫變成了燃燒脂肪的機器,體重自然下降[17];還有一種比較新型的減重方式,直接將抗肥胖藥物送達脂肪組織的靶向納米顆粒從而達到減重的效果,這種方法被稱為肥胖的靶向治療[18]。但是,這些方法在目前還無法普及,所以,堅持最簡單易行且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預是目前最靠譜的方式。
不過有個好消息是,如果肥胖的成年人堅持減重,在6個月時間內(nèi)BMI降低在15%及以上,與降低程度低于該值的人群相比,體重更有可能繼續(xù)降低,并且體驗體重反復(體重下降后又增加)的可能性更小,也就是說,BMI下降的越多越不容易反彈[19]。堅持減重,且一步盡量到位,受益更大,將糖尿病的幕后罪魁——高BMI從高空拉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