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棘球蚴病又稱肝包蟲病,是畜牧地區(qū)常見的寄生蟲病,多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和內蒙,四川西部地區(qū)。病因:犬絳蟲寄生在狗的小腸內,隨糞便排出的蟲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
蟲卵經(jīng)腸內消化液作用,蚴脫殼而出,穿過腸粘膜,進入門靜脈系統(tǒng),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臟內。蚴在體內經(jīng)3周,便發(fā)育為包蟲囊。包蟲囊腫在肝內逐漸長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鄰近臟器的壓迫癥狀,并可發(fā)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臟器阻塞等并發(fā)癥。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漸進性發(fā)展。就診年齡以20~40歲為最多。初期癥狀不明顯,可于偶然中發(fā)現(xiàn)上腹包塊開始引起注意。發(fā)展至一定階段時,可出現(xiàn)上腹部脹滿感,輕微疼痛或壓迫鄰近器官所引起的相應癥狀。如腫塊壓迫胃腸道時,可有上腹不適、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腹脹等。
位于肝頂部的囊腫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壓迫肺而影響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腫可壓迫膽道,引起阻塞性黃疸,壓迫門靜脈可產生腹水。更常見的情況是病人因各種并發(fā)癥而就診。如因過敏反應而有皮膚搔癢,蕁麻疹,呼吸困難、咳嗽、紫紺、嘔吐、腹痛。囊腫的繼發(fā)性感染是很常見的癥狀。
手術治療仍為目前治療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手術的原則是清除內囊,防止囊液外溢,消滅外囊殘腔,預防感染。具體手術方法依包囊大小,有無膽瘺和感染或鈣化決定。
預防在畜牧區(qū)廣泛開展有關包蟲病知識的宣傳;消滅野犬,加強家犬的管理,兒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糞污染草場,飼料,水源,預防羊群染病,加強宰殺管理,病死的羊尸應深埋或焚毀。注意個人衛(wèi)生;保護水源,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
而中華分支睪吸蟲簡稱華支睪吸蟲,又稱肝吸蟲。病因:因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而被感染。臨床癥狀以疲乏、上腹不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qū)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但許多感染者并無明顯癥狀。常見的體征有肝腫大,脾腫大較少見,偶見發(fā)育欠佳類似侏儒癥者。嚴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變腹水,甚至死亡。
大力做好衛(wèi)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群眾對本病傳播途徑的認識,自覺不吃生的或不熟的魚蝦。改進烹調方法和改變飲食習慣,注意分開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也不用生魚喂貓、犬。
積極治療病人和感染者,是保護人民健康、減少傳染源的積極措施。治療藥物目前吡喹酮(praziquantel)為首選藥。
合理處理糞便,改變養(yǎng)魚的習慣,都是預防華支睪吸蟲病傳播的重要措施。此外,結合生產的需要,清理塘泥、消毒魚塘,對殺滅螺類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