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聽到有的父母在訴說著自己是如何委屈自己來照顧孩子的時候,當聽到哪個男人在解釋著自己為了這個家而做的那些迫不得已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想說:你是一個好人,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好人是心甘情愿地來做這件事情,并會從中獲得很多快樂,而絕不是付出之后卻在抱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當中的,把“討好型”作為五中溝通姿態(tài)之一,討好他人時,我們漠視了自己的價值感受,對自己所處的情景和人給予充分的尊重,但卻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實感受,他們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納,然而他們卻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他們否定自己的自尊,傳遞給別人的信息是:我是不重要的。
我們成了家庭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也努力成為父母心中的那個“好孩子”,來維系與父母的那段感情。然而,付出總要有所得,當有一天,我們超越了界限去干涉別人的事情時,我們就會從這種“好人”中受到傷害。討好者所做的這一切,除了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往往也給對方造成了一種壓力,要么漠視,要么逃離。
停止做個好人吧,除非你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