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先生來心理咨詢,他苦惱地對我說:我與鄒先生本是多年的友好,我們合伙經營一家公司。由于這年經濟不景氣,兩人慢慢地出現了裂痕。我認為生意不好是鄒自私,而鄒認為是我膽子小,錯失了許多機會。在一次公司的會議上,鄒先生控制不住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我很生氣,拿起一杯水就潑向了他,一場合作就到時此結束,我們的友誼走向終點。我現在很后悔,如果當時不沖動,我與老鄒還是朋友。我都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原因分析
把握情緒的目的是為了控制自己可能的沖動行為,我們在平靜時,都知道沖動是魔鬼,但在情急之時,人們往往沒等作出理性決定時往往就會貿然行事。這時因為人腦最先產生感性反應,然后才會變得理性,并逐漸可以控制一些低層次的本能反應。所以,當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一些突發(fā)事件時,首先反應的是感性,理性反應出現了“短路”。
一個人在社交中,如果自尊受到威脅或擔心失去自尊,通常會出現害怕、憤怒、爭執(zhí)、怕丟面子等情緒,這些情緒會成為理性解決問題的障礙,鄒先生的行為使結局變得很糟糕。如果能理性地反駁,他們之a間的關系可能會有柳暗花明之感。
那么,當情緒過于激動時,我們可以采用一些技巧來贏得時間,也就是說,雖然一個人不能排除迅速產生的強烈感情,但可以等情緒平靜下來去處理人際的事。這些技巧包括:
暫停雙方接觸。在人際交往時出現情緒過于激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暫停接觸,這樣可以防止雙方關系全面惡化。這就像招投標活動,當參與者要爭高低時,情緒都會過于激動,招投標的結果已變得不重要,爭面子已成為目的。所以,當出現這樣情況時,理性的做法就是暫時離開這個大廳,深吸一口氣,平靜下來,再進去,這時候做出的決定會更合理。
數數。我們都希望自己考慮周全以后再行動,但在情緒激動時,往往不假思索地昌然行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又不能暫時離開這個環(huán)境,不妨心中開始數數,從1數到10,強迫自己去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對方有這種言行。每次回應對方之前,都要問一問自己:“我十分在意雙方的關系,我違背了這個目標了嗎?”如果有必要,可以數數到100。
陪同和請教。單獨行動時,受感性因素支配的可能性會增大,在沖突時,要置身度外冷靜思考不容易,這時候發(fā)有人陪同,可以讓他來調節(jié)氣氛,并征求他的建議,使雙方的情緒在理性的氛圍中討論。
控制自己的沖動行為,目的不在于壓抑或忽略感情,因為在人際交往中,感情因素如同其他任何重要因素一樣不容忽視。但過于感情的情緒使人不能判斷自己的所言所行,體會自己的情緒、向他人請教等,有助于控制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