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 > 精神病頻道 > 精神疾病 > 強迫抑郁 > 抑郁癥是心理病變還是器質性病變?

抑郁癥是心理病變還是器質性病變?

摘要:人類早期,古希臘人認為,抑郁癥是人體內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導致的。這個說法當然不科學,但它把抑郁癥和生理因素聯系起來,是一個天才的猜測。

  我一直認為,“抑郁癥”這個名字不科學。“抑郁”是對心境的描述,是心理名詞。很多人望文生義,就認為抑郁癥是心理疾病。包括有些患者,也寧愿接受這個判斷,不去看病,幻想著換換環(huán)境,調整一下,病就好了。

  有這樣的幸運?有。抑郁癥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有時靠患者自身的生命力量也能自動中止病程。據經驗統(tǒng)計,約有三分之一患者不治療,耗個一年半載,也會逐漸痊愈。但是,這樣做非常危險。因為這一年半載日子難熬,生存質量低,自殺風險大;而所謂“好了”,只是不發(fā)作而已。它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不知道哪天還會落下。

  時至今日,現代科學已經證明,抑郁癥不僅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種功能性疾病。

  在人類早期,古希臘人認為,抑郁癥是人體內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不平衡導致的。這個說法當然不科學,但它把抑郁癥和生理因素聯系起來,是一個天才的猜測。

  到了公元前3世紀,對大腦的研究出現突破,發(fā)現大腦掌管思考,小腦掌管肌肉運動,神經系統(tǒng)理論由此建立。后來,更進一步的研究認為,“精神障礙即為腦疾病”,如果大腦有個風吹草動,精神障礙可能因之而生。

  20世紀中葉,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科學進步時代。抑郁癥的研究出現了革命性變化:研究人員收集并解剖了一些抑郁癥自殺者的腦部標本,通過顯微鏡看到大腦內三種神經遞質(血清素即5-HT、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濃度低于常人。由此確定了一個研究方向:尋找抑郁癥和這三種神經遞質濃度之間的對應關系。

  先介紹一下什么是神經遞質。我們知道,人腦中有幾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兩個腦細胞之間,有一個間隙。人腦傳遞信息時,前一個腦細胞的神經末梢就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其使命是載著信息,跨越間隙,像郵差一樣把信息傳遞下去。這個化學物質,就叫神經遞質。

  大腦的神經遞質有很多種,最主要的,就是上述三種: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

  這三種神經遞質,其功能不完全一樣。比如,血清素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多巴胺傳遞快樂;去甲腎上腺素提供生命動力。如果這三種神經遞質失去平衡,神經元接收到的信號減弱或改變,人體就會出現失眠、焦慮、強迫、抑郁、恐懼等癥狀,表現為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癥,以及其他大腦疾病。

  抗抑郁藥物就是在上述理論指導下,針對這三種神經遞質研制出來的。比如,現在最常見的SSRIs系列,全名“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其功能便是專門抑制大腦對血清素的回收,從而保持血液中血清素濃度的平衡。

  最早抗抑郁癥藥物異煙肼的發(fā)現,純屬偶然。那時異煙肼是抗結核病藥物,在做藥物實驗時,意外發(fā)現結核病患者服用異煙肼后會出現欣快情緒。順著這個路徑,第一代抗抑郁癥藥物被研制出來。如今,抗抑郁藥物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第四代。這些抗抑郁藥物的有效性,充分證明抑郁癥和這三種神經遞質存在著確切的對應關系。

  近年來,中國對抑郁癥病理的研究,也偶有進展。川大華西醫(y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云博士,和心理衛(wèi)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利用先進的影像醫(yī)學技術研究發(fā)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tǒng)等腦區(qū)的特征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郁癥自殺行為有關。

  這些專家還募招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郁癥患者,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對他們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通過大腦影像對比,發(fā)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內左側內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qū)域白質破壞導致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不過,這仍然只是對現象的描述。相關性確實存在,但為什么相關?機理尚不清楚。抑郁癥的發(fā)病機制很復雜,目前僅有一些假說,這些假說都有一些研究結果來支持,但這些假說有時互相矛盾,甚至互相否定。

  現在傾向于認為,抑郁癥是一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不同的異質性疾病,而不是一種疾病。它們各有其發(fā)病原因和機制,無法用一種病因和機制做出解釋。

  至此,結論很清楚了:抑郁癥不只是簡單的心理病變,同時還是一組功能性病變。最初,尚無法觀察到大腦是否受到損傷,但如果病程太長,造成患者大腦海馬區(qū)體積縮小,這時功能性病變就會轉化為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此時救治,為時晚矣。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曾不假思索地認為,抑郁癥是患者意志不夠堅強所致?,F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許永遠也不能體會患者內心的挫敗、孤獨和蒼涼。由于大腦發(fā)生功能性病變或器質性病變,他遭遇意志無法控制的精神障礙和痛苦。局外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居高臨下甚至帶有一絲優(yōu)越感地同情、開導或者指責他們,是不科學、也是不公平的。

  和身體其他疾病相比,抑郁癥還不易被自我察覺。如果得了疾病,如感冒,因有外來病原體入侵,身體產生免疫反應會發(fā)燒、流涕;如果受了外傷,傷口會發(fā)炎、腫脹,從而發(fā)出警訊。而大腦病變是悄無聲息的,患者直到情緒嚴重低落,認知發(fā)生偏差,才覺得不對勁。這時,還經常自以為只是心理問題。

  寫到這里,你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什么我認為“抑郁癥”這個名字不科學。也許應該稱它為“腦功能失調癥”。不過,既已約定俗成,名字不改也罷。但我們不能受這個名字的誤導,把抑郁癥簡單等同于心理問題,從而錯失藥物干預的最佳時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