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玉萍,女,39歲。
初診日期:2014年4月23日。
主訴:腹脹五年,加重半年。
病史簡要:患者腹脹五年,伴有氣串至肢體疼痛,揉按腹部或肢體即噯氣成串。
刻診:腹脹,氣串至肢體即疼痛難受,陰雨天上肢尤不適,捶按肢體或腹部即噯氣連連成串,時有腸鳴,飲食不慎易嘔吐。無口干口苦,飲納可,大便干燥,一日一行,溲可。唇略燥,下瞼半紅半白,面黑晦暗不華。身無怕風怕冷,時陣汗,汗后不涼。偶覺肢體涼,捫之手腿不涼。月經(jīng)周期三十四五天,經(jīng)期二三日,經(jīng)色可,量偏少,無塊,時經(jīng)期頭痛身痛,無腰腹痛。
舌脈:脈沉弦滑尺微浮,舌淡紅嫰胖質(zhì)厚苔黃白浮膩。
六病辨證:太陽陽明合病。
處方:厚樸七物湯
桂枝12g炙甘草18g生姜30g大棗20g厚樸48g枳殼60g大黃18g。水煎服四劑。
二診:效極佳,藥后諸癥皆愈,已無不適,故而停藥多日始來復診。已不腹脹,已不氣串肢體疼痛難受,已不噯氣嘔吐,已無腸鳴,大便已不干燥,正值經(jīng)期,已不頭痛身痛,月經(jīng)量尚偏少,已無汗,補訴未治療前上臂有透風感,今已無。脈沉弦,舌淡紅嫩苔薄滑。原方續(xù)進四劑,鞏固療效。
經(jīng)方醫(yī)案,功夫在于解案,所謂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但要看到良效,而且要知道為什么良效。法度在哪里,這個案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辯。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重復,這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我們解一下。
按語:
辨證思路:
患者腹脹噯氣,伴有大便雖硬而日一行,這是陽明里位氣結(jié)所致,若是燥煩滿實大便難俱備之陽明腑實證,則不但大便質(zhì)地異常大便硬還往往伴有“不大便六七日”等大便時間的改變的。此證乃氣結(jié)為主,推動無力導致之便硬,故尚伴有腸鳴,進食后易嘔等氣機不利之癥狀。
并且此患者之最大特點就是尚伴有表證,也就是還有“傷寒表不解”,不但里位氣結(jié)了,氣機在表上的旁流亦受阻,所以氣串至肢體即疼痛,捶按肢體或腹部即噯氣成串。偶覺肢體涼而捫之不涼、陰雨天上肢不適有透風感等這也是表證的表現(xiàn),即表對風寒濕燥火等外邪處于一種過度敏感的狀態(tài)。
“傷寒轉(zhuǎn)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條),所以患者會有陣汗,并且汗后不涼,陽明的汗都是汗出不惡寒甚或反惡熱的。汗血同源,汗多了,血的榮養(yǎng)濡潤就不足了,所以會出現(xiàn)唇略燥,下瞼半紅半白,面黑晦暗不華,月經(jīng)量少行遲等表現(xiàn)。經(jīng)期的頭痛身痛也是不榮則痛導致的。
典型燥煩滿實大便難的腑實證是“反不能食”的,因為此證只是氣結(jié),所以飲納可。由病機是于氣結(jié)為主,里熱并不顯著,所以并無口干口苦。
脈沉弦滑,里實之脈也;尺微浮,源于下焦羈絆而表不解之象也。舌淡紅嫩胖說明還沒有到陽明燥煩滿實大便難的腑實證程度,苔黃白浮膩說明有實邪之阻滯。
2、施治法則:
病在三陽,需要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治。此案太陽與陽明合病,以陽明氣結(jié)為主,所以需要清瀉下氣為主,而兼表不解需要不忘救表,所以選了發(fā)越表邪通下氣機的厚樸七物湯。厚樸七物湯方由兩個方干組成,即厚樸三物湯與桂枝去芍藥湯。用厚樸三物湯去下氣除結(jié),用桂枝去芍藥湯去解表祛邪,諸藥相配,與病機相侔,故能數(shù)劑而愈數(shù)年之頑疾。
又,《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及愈”,腹?jié)M而嘔,先看看是大便還是小便異常,何部出現(xiàn)異常就去辨治何部,并且一般是去用攻法,這是因為腹?jié)M而嘔噦是病勢趨上,當利下之,若腹?jié)M而下利是病勢趨下,當收重之。
經(jīng)方學術(shù),是可以去無限微雕的,這個醫(yī)案講到這里也算是一篇比較有益的文章了。但是我們還可以繼續(xù)微雕下去。用醫(yī)案使《傷寒論》綱舉目張生靈活現(xiàn)起來。以醫(yī)救人有限,以醫(yī)教人無窮。一個醫(yī)生累死每天不過看幾十個患者。學術(shù)不能保守。我們現(xiàn)在能用經(jīng)方去救病人于水火,就是因為仲圣當年沒保守。所以仲圣的學術(shù)穿越了兩千年的時空而大放異彩救苦救難,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滴露珠,一粒微塵,我們要是有能力為這門莊嚴的學術(shù)添磚加瓦或者探驪得珠,那是我們的無上榮光。
相關(guān)條文解析:
《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病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厚樸七物湯
厚樸(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釋:覽閱仲圣書,每每令人擊案叫絕,謂之美輪美奐,如味甘飴,全篇言雖簡而意已賅!一段條文,二十余字,即解析明晰。這段話我們來調(diào)整下語序就看的更明白了:
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病腹?jié)M,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浮為在表,數(shù)為有熱,這是太陽病要向陽明病傳了,怎么知道的呢?“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4)。所以脈數(shù)急者,要向里傳了。
向陽明里位傳后引起了腹?jié)M,陽明的問題里實熱為主,所以最容易考慮的病機就是里熱消谷善饑(122、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和燥煩滿實大便難的大承氣湯證了,所以仲圣馬上又跟上了一句“飲食如故”,用以排除這兩個病機。里熱是消谷善饑,腑實是“反不能食”(見23條“不飲食者,有宿食”;215條“反不能食”;251條“不受食”;《金匱·婦人產(chǎn)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不食,食則譫語”),而人家是“飲食如故”。
并且沒有描述小便不利(水證),也沒有描述血證,這是氣病,枳實薤白桂枝湯是“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此則是留氣結(jié)在腹,腹?jié)M!留氣結(jié)在腹,并且表不解,故而用厚樸七物湯。
此方有兩個方干組成,即厚樸三物湯(厚樸七物湯比厚樸三物湯少用了一兩大黃,減輕了泄下功能)和桂枝去芍藥湯(厚樸七物湯比桂枝去芍藥湯減少了一兩桂枝減輕其助熱;減少了兩枚大棗減少呆滯;增加了二兩生姜以助除胸腹?jié)M(生姜除胸滿見本經(jīng)))。厚樸三物湯即小承氣湯增加劑量而成,《傷寒論》208條:”陽明病……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厚樸枳實用量數(shù)倍于大黃,主要藥勢是來除脹滿的。這點大黃不過是借用過來推陳出新罷了,比小承氣湯原方更注重行氣解結(jié)。陽明的問題對應了,再來看太陽。病在三陽,應該先表后里或者表里同治,此方用變量之桂枝去芍藥湯去解表除滿。
或問,為何去芍藥?
答曰:一者芍藥為除虛熱之品,而此腹?jié)M是陽明實熱氣結(jié),不是虛熱,故不能用芍藥;二者芍藥為除血痹之品,此病在氣,故不能用芍藥;三者芍藥收斂不利于解表,此證之表邪需要辛散發(fā)越,所以生姜是加量的,升發(fā)的越張揚些越有利于解表。而芍藥具有酸斂性質(zhì),礙陽氣的升發(fā),有它在,桂枝就不能放手一搏去解表,加了那二兩生姜的意義也會抵消;四者芍藥利小便,因為它能利小便而不利于此陽明病機,陽明病都存在津液受損的規(guī)律,陽明氣病再病傳也會里欲結(jié)實燥煩滿實大便難的,本來就燥了,所以是禁忌利小便的。
滋陰清熱,利咽解毒。適用于咽部灼熱,疼痛,咽干不適。
健客價: ¥16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用于咽部干燥,灼熱,疼痛癥狀的改善。
健客價: ¥11.3滋陰清熱,利咽解毒。適用于咽部灼熱,疼痛,咽干不適。
健客價: ¥16疏風清熱,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聲啞失音,急性咽喉炎屬風熱證者。
健客價: ¥7疏風清熱,消腫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喉痹,癥見咽喉腫痛、聲啞失音;急性咽喉炎見上述證候者。
健客價: ¥7.9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生津潤喉。用于風熱上攻,肺胃熱盛所致急、慢性咽喉炎。
健客價: ¥27用于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咽喉部不適。
健客價: ¥11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
健客價: ¥17用于治療成年女性患者中通過輕瀉劑難以充分緩解的慢性便秘癥狀。
健客價: ¥92有鎮(zhèn)靜,利尿,活血的功效。用于驚風,癲癇,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閉經(jīng)。
健客價: ¥15丹同靜用于成人有先或無先兆偏頭痛的急性發(fā)作。
健客價: ¥43用于缺鐵性貧血的預防和治療。
健客價: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