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后注意事項 多喝熱水注意保暖
摘要:日常生活中,刮痧成為十分普遍的養(yǎng)生方法。那什么是刮痧?刮痧能治何種疾???刮痧后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下面一起來了解下吧。
所謂刮痧法,是指應用邊緣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古錢幣、硬幣、玉石片或頭發(fā)、苧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病變部位皮膚上,反復進行刮、擠、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刮痧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jīng)絡(luò),以達到扶正祛邪、調(diào)節(jié)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軟堅散結(jié)等功效的治療方法,民間流傳廣泛,我國南方地區(qū)更為廣泛應用。刮痧過程中出現(xiàn)的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稱之為“出痧”。
刮痧后注意事項
1、治療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治療刮痧時應避風,注意保暖。室溫較低時應盡量減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溫時不可在電扇處或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入里,不但影響刮痧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fā)新的疾玻
2、每次只治療一種病癥每次治療時刮拭時間不可過長,嚴格掌握每次刮痧只治療一種病癥的原則。不可連續(xù)大面積出痧治療,以保護正氣。
3、治療刮痧后飲熱水一杯治療刮痧使汗孔開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部分體內(nèi)的津液,刮痧后飲熱水一杯,不但可以補充消耗的水分,還能促進
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chǎn)物的排出。
4、洗浴的時間。治療刮痧后,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干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注意保暖。
5、刮痧不必非要出痧,出痧是體內(nèi)有毒素的外在表現(xiàn),如果身體健康,即使用大力刮痧,也不會出痧,反之即使手法不重,出痧也很明顯。
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
作為一種中醫(yī)適宜技術(shù),刮痧也有一定技巧。刮痧板可選用水牛角或木魚石制作,板面潔凈、棱角光滑。刮痧介質(zhì)多選用液狀石蠟、麻油、
紅花油或刮痧專用的活血劑。刮痧時,要求手腕均勻用力,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反應,調(diào)整刮動的力量。一般可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nèi)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刮痧時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勻、采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約20分鐘左右,以出痧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刮痧除了能
排毒,也可起到“補”的作用,專業(yè)術(shù)語分別稱為“瀉法”與“補法”。如果刮拭按壓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時間較長,就算是“補法”,這種手法適用于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體形瘦弱之虛證患者。刮拭按壓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時間較短則為“瀉法”,適用于年輕體壯、新病、急病、形體壯實的患者。選擇痧痕點數(shù)少,為“補法”;選擇痧痕點數(shù)量多,則為“瀉法”。操作的方向順著經(jīng)脈運行方向者為“補法”;操作的方向逆經(jīng)脈運行的方向者為“瀉法”。刮痧后進行溫灸者為“補法”;刮痧后進行拔罐者為“瀉法”。
刮痧能治何種疾病
刮痧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簡易治療方法。應用范圍較廣。以往,刮痧主要用于痧癥,現(xiàn)多用于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痧癥”多發(fā)于夏秋兩季,起病突然,頭昏、惡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取背部脊柱兩側(cè)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現(xiàn)神志昏沉,還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刮痧后注意事項
如風熱喉嚨疼,可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并配用楸提頸部前兩側(cè)胸鎖乳突肌。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兩側(cè)、胸腹部刮治。傷食所致的嘔吐腹瀉,可取脊椎兩側(cè)順刮治療。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如頭昏腦漲,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時應避風,刮后宜多喝熱水,以助療效。
刮痧也有禁忌癥,有出血傾向性的疾??;危重病癥,如急性傳染病、重癥心臟病、
高血壓、中風等;新發(fā)生的骨折患處;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癥;年老體弱者,空腹及
妊娠婦女的腹部,婦女經(jīng)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