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維艱,尤其是在慢病領域,同教育行業(yè)一樣,這是一個不能純粹用商業(yè)角度去考量的領域。否則,不僅不能獲得商業(yè)上的回報,還有可能“人(人設)財(商業(yè)回報)”兩空。
作為糖尿病服務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老兵,每每會有人咨詢我某個產品或者服務能否在這個市場行的通?我總是頗費口舌,有些人也是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倔強”,也有人略有啟發(fā)偶有收獲。今天我就這個市場的可能或者不可能再略作回顧性分析,經驗之談,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糖尿病市場之三大偽命題
第一,糖尿病是個大市場這個偽命題,看起來人群很大,但是并不代表你所推出的產品或者服務市場很大;
很多人拿糖尿病人數(shù)眾多說事,說中國光是確診的就有1.14億人之巨,而且還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是潛在糖尿病人群。10年或者20年之后,中國糖尿病的發(fā)病人數(shù)可能將達到世界糖尿病人群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
聽起來確實令人振奮,我看了,世界上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都屬于人口大國。把中國的糖尿病人單獨拎出來組成一個國家的話,它將超過墨西哥,位列世界第11位人口大國,即便每天花1塊錢一年下來也是幾百億的市場呀??!
治療費用也是令人震驚,2015年IDF(世界糖尿病聯(lián)盟)的報告說,中國糖尿病人的治療費用在551億-820億美金之間。換成人民幣最高可能超過5600億,而到2018年中國醫(yī)療保險基金總支出才1.76萬億,花費之高令人震撼。
但是,如果你從這個角度認為糖尿病是個大市場你就錯了。
首先,這些花費不是在預防上,而是在治療上。其中就有80%以上是用于治療并發(fā)癥的費用,這些費用還不是花在內分泌科室,而是在腎病、眼病、血管科、心內等科室上。剩下的花費也是絕大部分留給了藥品、器械以及診療項目上了。所以,人群很大,市場并不不大。
再者,由于糖尿病的慢病特點,在沒有癥狀和不影響健康的時候,糖尿病是容易被患者忽視的。絕大部分患者即使你能夠接觸得到也會認為,不疼不癢的,為啥讓我付費去購買一個“不確定”價值的服務或者產品呢?
針對所有糖尿病人的健康管理服務是一個偽命題,起碼對于目前的患者心理。如同勸人戒煙無法成為一個商業(yè)模式一樣。即便是在美國,糖尿病也只是作為一些醫(yī)院的“戰(zhàn)略性”病種,內分泌科不像中國一樣是有住院病房的,之所以開設糖尿病科室,完全是因為糖尿病是未來其他科室的潛在客戶,抓住這些糖友就意味著抓住了將來的腎病、心血管、眼科的潛在“客源”。
從我們實際操作的經驗來說,人群很多,真正愿意花費在預防的人群實際上很少。例如什么血糖健康管理、什么營養(yǎng)干預服務、什么付費咨詢等等,都是非常小眾的市場。我們曾經做過不止一次調研和實驗。不論我們把服務設計的再怎么“超值”,客戶依然用里面有多少實物產品來衡量價值,而非服務。從2014年的實驗性收費測試(149元/1個月),還是2016年的智能血糖監(jiān)測服務與管理項目(收費1199元),客戶更愿意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來付費買單而非那些看不到的服務。
第三,產品有效也是個偽命題。
關于產品,很多人說自己的產品很有效,夸張者甚至說停針停藥治根治愈。關于這一點,我對效果有時還不置可否。但是,市場上的反饋可想而知。
糖尿病復雜之處也在于此,血糖是動態(tài)過程,根據(jù)統(tǒng)計,自然界有1000種以上的植物有降低血糖的成分。即使是我們平時吃的蔬菜,吃多了也會降糖,而且不僅是要用植物。有人飯后泡個腳血糖就變化了。心理變化也會影響血糖,臨床中已經證實,安慰劑也有30%以上的治療效果。但是,生活中細微的變化也會這些產品的效果被抵消,導致產品信任度被破壞。但,這不是關鍵!
關鍵的是,目前非藥物類產品沒有成熟的渠道體系。很多行業(yè)內的企業(yè)都會碰到這種問題。我的產品在哪里賣呢?就我所知,全國大部分醫(yī)院尤其是大流量的公立醫(yī)院是不會在藥房里放非藥物類的產品。藥店呢?即使可以擺放也會不會有大量銷售的可能。這不僅與消費者的認知有關,也與店員的專業(yè)程度和溝通能力有關。
有人可能會想借助廣告炒作、會銷和直銷這些“灰色渠道”。但是,由于早期不法商家對這些渠道的破壞“開采”,老百姓吃虧上當?shù)妮^多、法規(guī)和監(jiān)管加大力度,目前這些渠道基本上已經逐漸被封住。目前再好的產品也無法光明的、出現(xiàn)在這些患者流量集中的渠道。缺少了這些通路,再好的產品也無用武之地。攔糖虎效果數(shù)據(jù)不錯,但就是沒有有效的宣傳和銷售渠道。
上述三大偽命題并不能說糖尿病等慢病市場就沒有機會了。可能性在哪里呢?我們在這個方面也慢慢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服務體系、方案和模式。這里我還是有點私心的,也不想說的太多,畢竟我不想那么多競爭對手,有心的朋友慢慢去體會。
例如產品角度,純功能性的非藥物產品應該去功能化,起碼在你自身的定位上不要過于迷信產品的效果好就有市場。要增加其消費型產品的屬性,例如飲料、零食等功能化開發(fā),然后降低產品價格,讓老百姓以買消費品的心態(tài)獲得功能性產品的幫助。近些年來各種益生元小飲料、乳酸菌小面包等等的火爆就是基于這些個理念出來的。
如果從服務角度,可以聚焦細分人群需求,而不是整個糖尿病人群體。例如針對妊娠型、肥胖型、消瘦型、1型糖尿病、合并尿酸、合并腎病等糖尿病人群提供個體化的有效的服務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