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害是指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肝臟損傷,亦稱藥物性肝病。
藥物性肝損害可以發(fā)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患者身上。
藥物引起的肝損害通常會發(fā)生在用藥后的1-4周內,具體表現和其他肝炎大致相同。
藥物引起的肝損害的不同類型
以肝細胞損害為主者
主要表現為疲乏、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尿黃、肝區(qū)不適,肝臟腫大伴有壓痛,轉氨酶升高,血脂升高,血象中嗜酸細胞升高。
以膽汁淤積為主者
主要表現為肝內小膽管膽汁淤積,并伴有肝細胞損害,表現為皮膚、鞏膜、小便黃染,皮膚瘙癢、大便顏色變淺等。
嚴重的藥物性肝損害也會引起大片肝區(qū)壞死發(fā)生,形成重型肝炎,出現黃疸、凝血機制障礙、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癥狀。一旦出現肝細胞大片壞死,病情十分嚴重,若診治不及時,有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我們在服用藥物的過程中,都應密切注意是否有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也應注意觀察是否有小便顏色黃染、大便顏色和性狀明顯改變等以及他不適癥狀。如果有上述不適癥狀,應及時去醫(yī)院檢查,并將自己的服藥史告知診療醫(yī)生。
由于肝臟無痛覺神經,包括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在內的多種肝病都可能因初期無癥狀而被忽略導致惡化,唯有早發(fā)現、早診斷才能早規(guī)范治療。為使全國的肝病患者都能夠得到科學的診療和就醫(yī)保障,國家舉辦"全國醫(yī)療肝病扶貧救助",有想參加的可以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免費在線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