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互聯網如此普及的今天,電話依然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溝通方式。通過電話,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交流感情、溝通事務,它傳遞信息的效率也比短信、郵件更高。然而,如此方便的電話在不少人眼中卻成了麻煩的來源。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自己害怕聽到電話鈴聲,在需要撥出電話時也總是感到緊張、不知所措。如果能發(fā)短信、郵件,他們也一定不會選擇打電話和人交流。在社交網絡上,“害怕打電話”的話題也總能引起大量網友的揮淚共鳴,相關的段子、漫畫也層出不窮。“電話恐懼”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能和人面對面無障礙交流的人也會害怕打電話呢?
“電話恐懼”是一種病嗎?
人們創(chuàng)造了“電話恐懼癥”(telephoneapprehension/telephonephobia)這個詞來描述對接打電話的焦慮,還總結了以下幾點常見“癥狀”:
手機常年靜音,雖然知道不好,但隱約覺得能躲就躲;
聽到手機鈴聲就像聽到報警器,突然出現的鈴聲會使自己迅速變得心慌和焦慮;
不愿意接電話,也不愿意主動打電話,看到未接來電也不想回電話;
使用短信、郵件等文字方式交流時焦慮癥狀幾乎消失,甚至與人面談的情況都好過電話中交流。
其他癥狀如:在電話中持續(xù)高度緊張,話少,對電話交流中的沉默感到恐懼。
不過,“電話恐懼癥”本身并不是一個受到公認的概念,也不能說對打電話感到焦慮的人就一定是患上了心理疾病。
那么,它有沒有可能與某些心理問題有關呢?在說到這方面話題時,一個經常會被提起的概念是“社交焦慮”。網上不少文章表示,不敢打電話就是社交焦慮的癥狀表現之一,這種說法又是否正確呢?社交焦慮癥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中正式的診斷疾病之一,它在一些方面的表現確實和“電話恐懼”有相似之處,不過它們卻又不能劃上等號。
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了社交焦慮癥,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對一種或多種社交場合產生明顯的焦慮感,因為在這些社交場合中個體會暴露在他人的審視下,如與他人互動(如談話、與陌生人會面),被觀察(如吃飯、飲酒時),以及在他人面前展示(如演講);
個體害怕其會展示出自己焦慮的狀態(tài),并因此遭到他人消極的評價;
各種社交場合均能激起個體的恐懼感或是焦慮感;
個體選擇回避各種社交場合,而在身處其中時會感到強烈的恐懼感或焦慮感;
所產生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遠遠大于該社交場合的實際威脅;
恐懼感、焦慮感、或對社交場合的回避至少持續(xù)6個月以上;
這種恐懼、焦慮、或回避對個體的社會功能、職業(yè)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造成了顯著的困擾或損害;
以上癥狀并不是由于物質濫用或是身體狀況等生理影響所造成;
以上癥狀并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的解釋(如:驚恐障礙、軀體變形障礙、自閉癥)
即使有其他身體狀況(如:帕金森、肥胖等)存在,以上癥狀也屬于獨立存在或強度超過其身體狀況所能導致的范圍。
從這里可以看出,社交焦慮患者對于各種形式的社交場合都會產生恐懼、焦慮、或逃避的反應,而害怕打電話的人很多并不會對其他社交場合產生明顯的恐懼。另一方面,“電話恐懼癥”和社交焦慮癥在害怕打電話的程度上也有差異,真正會被認為病態(tài)的社交焦慮對生活和工作有嚴重的影響,患者可能因此而不得不退學、辭職或者關閉手機,而自稱“電話恐懼”的人們大部分還是可以克服緊張完成交談的。由此可見,社交焦慮患者確實可以表現出對打電話的恐懼,而反過來從害怕打電話和社交恐懼則沒有必然的聯系。如果你只是接打電話的時候有些緊張,其他方面的交流都沒有障礙的話,完全不必把這種情況當作疾病看待。
打電話為啥讓人緊張?
撇清了“社交焦慮”這個大帽子,我們再來重新審視一下“電話恐懼”這個現象。交流的方式有那么多,為什么偏是電話讓我們產生了不適呢?
相比短信、郵件、線上聊天工具,電話是一個即時性較強的交流方式。使用短信或郵件進行文字交流時,你來我往之間存在時間間隔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利用這個時間,人們就可以重新檢查自己的回應,以確保正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而電話交流需要雙方及時回應對方剛結束的話語,在這短暫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快速加工對方傳遞的信息,確定自己的態(tài)度,組織成適當的語言,并用適當的口吻說出來。如果沒能及時完成回應,就會形成尷尬的“沉默階段”,而對沉默以及沉默可能造成后果的恐懼是我們害怕電話交流的原因之一。
面對面的交流同樣需要較快速的反應,但它卻沒有電話那么可怕,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加工的信息絕對不只有語言這一部分。對方說話的神態(tài),動作等信息也被我們看在眼里并進行加工。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線索(socialcue),作為自己接下來言行的參考。但在電話交流中,面部表情、動作等社會線索全部被屏蔽,人們只能通過聲音及語言來決定自己的接下來的表達,因此人們對“說錯話”的擔憂可能也會隨之增加。
此外,與其他社交方式相比,人們可能也更不容易學習到有關接打電話的經驗。孩子們從小就會觀察身邊的人,并通過模仿他們來習得社會行為。對于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這種學習方式行之有效,但對電話交流卻沒有那么順利。畢竟,我們在想要學習的時候也很少有機會能聽到別人電話中雙方的聲音。因此,在電話交流中,人們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失敗,從而對電話交流產生恐懼。曾經研究過“電話恐懼”的菲爾丁博士(Dr.Fielding)也指出,“電話恐懼”很有可能與曾經的一兩次失敗經歷有關。
由此可見,相比文字或面對面的方式,電話可以說是對社交技能要求更高的一種場合,因此我們對它產生更多焦慮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情。
害怕電話怎么辦?
人們對電話交流的憂慮和恐懼,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這樣一種認識:通話過程中如果沒有迅速準確地回應就意味著失敗,沉默是非常尷尬的,它會把事情搞砸。而事實上,這種想法并不合理,用它來要求自己也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的方式來改變這種認識,從而減輕對電話的恐懼,這個過程也稱認知重建(cognitiverestructuring)。拿電話中的“沉默”舉個例子,沉默是否給對話帶來了實際傷害?對方有沒有因為沉默而停止過通話?產生沉默的其他原因有可能是什么?通話中暫時的尷尬真的會傷害雙方的關系嗎?在思考完這些問題之后,我們可以尋找其他解釋的可能性來替代原來的看法。如“沉默好像是日常對話中必然出現的一部分,沒人能一直說話,況且我們有時也需要時間仔細思考剛才雙方說過的話,這樣反而更有利于提高我們對話的效率。即使沉默是因為沒有話題,這也很正常。沉默和尷尬都沒有對通話產生什么本質上的傷害。”
而在行為方面,系統(tǒng)脫敏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也可以幫助我們逐步緩解對打電話的恐懼。例如從接聽親密朋友的電話到撥打相對較不熟悉朋友的電話,這樣逐步階梯式的練習可以提高自己對電話交流的適應程度。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嘗試在電話交流過后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或是在打電話前事先準備一下談話內容,這些都可以使“電話恐懼”的狀況得到改善。
所以,如果想要改善自己的對電話恐懼的狀況,可以嘗試挑戰(zhàn)自己對電話的看法,并進行系統(tǒng)的練習。而如果對電話的焦慮太過嚴重、無法控制,還需要向專業(yè)人士尋求幫助。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電話恐懼”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我們只要坦然接受它就好,不需要太過擔心。
查看更多療養(yǎng)資訊精彩內容
|
疏風清熱,宣肺通竅。用于急鼻淵(急性鼻竇炎)屬外邪犯肺證,癥見:前額或顴骨部壓痛,鼻塞時作,流涕粘白或粘黃,或頭痛,或發(fā)熱,苔薄黃或白,脈浮。
健客價: ¥22手機開啟網絡(移動數據或無線網絡),接聽免費業(yè)務,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均可使用。(本軟件僅適用于智能手機的安卓、蘋果系統(tǒng))
健客價: ¥100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
健客價: ¥1680通關消積,止痛止瀉。用于中暑傷風,發(fā)熱惡寒,頭眩身酸,心胃氣痛。
健客價: ¥14用于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
健客價: ¥2077用于急性、亞急性咽炎,牙齦炎。
健客價: ¥28有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保護骨髓和腎上腺皮質功能。用于各種疾病引起的虛損;配合手術、放射線、化學治療,促進正常功能的恢復。
健客價: ¥25清熱利濕、化濁解毒、祛瘀柔肝。用于非酒精性單純性脂肪肝濕熱中阻證,癥見肝區(qū)不適或隱痛,乏力,食欲減退,舌苔黃膩。
健客價: ¥81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熱癥便血。對各期內痔、便血及混合痔腫脹等有較好的療效。
健客價: ¥62適用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應激性潰瘍、返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綜合征(胃泌素瘤)。
健客價: ¥30本品適用于需要阿片水平鎮(zhèn)痛藥的急性較嚴重疼痛的短期治療,通常用于手術后鎮(zhèn)痛,不適用于輕度或慢性疼痛的治療。
健客價: ¥52奧利司他膠囊結合微低熱能飲食適用于肥胖和體重超重者包括那些已經出現與肥胖相關的危險因素的患者的長期治療。奧利司他膠囊具有長期的體重控制(減輕體重、維持體重和預防反彈)的療效。服用奧利司他膠囊可以降低與肥胖相關的危險因素和與肥胖相關的其它疾病的發(fā)病率,包括高膽固醇血癥、2型糖尿病,糖耐量低減,高胰島素血癥、高血壓,并可減少臟器中的脂肪含量。
健客價: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