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孩子區(qū)別于普通人,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社會性的的缺失,導致孤獨癥孩子學習和發(fā)展困難重重。
孤獨癥多樣信息處理很容易專注于細節(jié),因此流程化的訓練對他們來說很實用。比如家務訓練,可以成功將孩子從步驟上升到更宏觀的技能層面,實現(xiàn)自下而上的思維訓練。
從孤獨癥到社會人的轉化,是一種由于量的積累,最后引起的質的提升。從孤獨癥到社會人的轉化,就像丑小鴨變成白天鵝那樣精彩,那樣深刻。
之所以精彩,是因為,這種轉化意味著一個殘缺生命的重生;之所以精彩,是因為,這種轉化關乎著一個不幸家庭的重生。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歷經
持久煎熬和一次又一次劇烈陣痛之后的進化;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它是“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的社會性教育使孩子回歸人之本性的進化!
“康復”、“和正常孩子一樣”、“學會和普通孩子一起玩”……在孤獨癥面前,多少父母踏破鐵鞋,恨不得上天入地,到底應該到哪里去尋找孩子的“社會性”呢?曾有多少夢想,曾有多少付出,曾被多少“治愈”的承諾所誘惑,但成就的不過是利益者的欲望,在一次次追逐時尚方法的道路上,曾有多少次的摩拳擦掌、蜂擁而上,又有多少次的半途而廢、失望而歸。
社會性,你到底在哪里呢?其實,社會性就在孩子的生活實踐中,這就是孤獨癥孩子社會性教育的“秘訣”。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對“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與“人的社會性超長發(fā)展”兩者之間關系的一句最通俗的概括。一個“窮”字,反映了一個孩子的生長處境,一個“窮”字,意味著一個孩子從小自我服務和對人、對事的擔當機會的增加,意味著一個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做事機會的增加。
正是在大量的生活實踐中經過做事鍛煉的孩子,比較起其他孩子,更早地具有了“當家”的社會性水平。“當家”,是一個孩子對家庭事務、家庭經濟的管理能力的評價,也就是說,一個正常的孩子,在更加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大量地做事,其社會性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從這句俗語中,我們獲得了哪些啟發(fā)呢?一個正常人的社會性生長,尚且需要在扎根于生活實踐中,那么,對于有社會性發(fā)展障礙的孤獨癥孩子來說,要填補他們在社會性發(fā)展上的巨大缺陷,是否需要給他們更多生活實踐的機會呢?
為什么在生活中做事,會有利于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因為,生活中到處是社會性教育的機會,生活中,到處可以鍛煉孩子的社會功能。
比如,家里的地臟了,需要孩子掃一掃,在“媽媽教我學掃地”中,有我和媽媽的合作關系;飯后,在“我為大家洗洗碗”中,有我和家人的關系,在洗碗的動作過程中,孩子理解了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自己的衣服臟了,需要孩子動手洗一洗,在“我為自己洗衣服”中,孩子擁有了用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做事的體驗,這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關系;做飯的時候沒有醬油了,需要孩子去鄰居家里借一點,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理解了我和“鄰居”的關系不同于我與馬路上的陌生人;坐上車,讓孩子自己去購買汽車票,回到家,讓孩子自己使用鑰匙打開家里的房門,媽媽進了超市,讓孩子替媽媽看一會兒自行車,爸爸出門忘記了帶手機,讓孩子給爸爸送去等等…
生活,原本是一個孩子社會性生長的優(yōu)質土壤,生活中有大量的事情可做,做事,就是解決問題,每一次解決問題,都是在讓孩子理解人與人的關系,當然,都是在促進他們向社會人的轉化。
然而,大多數(shù)家庭的悲劇在于:一方面
焦慮于孩子的社會性缺陷,另外一方面,卻又不給孩子含有豐富“社會性營養(yǎng)”的生活土壤,不舍得讓孩子去做事情,不舍得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反而像拔苗一樣,將社會功能低下的孤獨癥孩子從生活的土壤中拔出來,然后,又花高昂的借錢,買來人工配置好的“營養(yǎng)液”,往葉子上噴灑“營養(yǎng)”——就社會性教育而言,剝奪孩子的生活實踐,不讓孩子做事情,這無疑是做了舍本逐末,舍近求遠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富裕,帶來了越來越優(yōu)越的生活,但,也許這恰好也給孤獨癥孩子的社會性康復帶來了致命傷。一方面使孩子處于動機飽和與過度保護中養(yǎng)尊處優(yōu),另一方面,又幻想著孩子社會性的康復,這如同自己揪住自己的頭發(fā)讓自己離開地面一樣,自相矛盾。讓孩子在生活中動手做事,反而讓孤獨癥孩子的社會性教育走上了捷徑。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這是一個成年孤獨癥康復者的媽媽語重心長的一句話。沒有在做事中體驗各種感受,沒有在做事中理解人與人的關系,沒有在做事中積累知識經驗,沒有在做事中了解物質世界,我們何談讓本來就有理解障礙的孤獨癥孩子去學會處理復雜人際關系呢?又如何培養(yǎng)出他們的社會功能呢?
底面——我們豐富孩子的社會生活實踐,“在生活中訓練,在訓練中生活”,這是社會性生長的土壤,是社會功能形成的基礎。頂面——表示社會功能,位于頂面,即表明了社會功能是豐富生活實踐和加強智力開發(fā)的最終目標,又表明了社會功能的形成以生活實踐為基礎,以智力水平為支柱。社會功能的寬度取決于孩子參與生活的廣度,智力水平的高度則影響著社會功能的高度。有著同樣的生活實踐感知的孩子,智力水平越高,社會功能則越高。在中等智力水平以下,智商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功能的康復水平成正比例。
從孤獨癥到社會人,轉化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從“孤獨癥”到“社會人”,轉化起源于生活實踐,轉化依托于智力開發(fā),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