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癥(簡稱“腰突癥”)是目前骨科的常見病及多發(fā)病,當腰突癥發(fā)作時,患者腰部疼痛或下肢放射性的麻痹疼痛,非常痛苦。過去,腰突癥患者需要開刀手術,創(chuàng)傷大不說,恢復時間還很久。而最近一項新技術治療腰突癥,手術切口小到僅用一張創(chuàng)口貼包扎……
什么是椎間盤突出?
想了解椎間盤突出,首先我們要來仔細看看什么是椎間盤。顧名思義,椎間盤是脊柱相鄰骨椎體間起連接、承重和緩沖作用的圓盤狀纖維復合結構,內有膠凍狀的起承壓和分散能量的髓核以及外側層狀的纖維環(huán)。
形象地講就仿佛現(xiàn)在流行的手工蛋黃酥的蛋黃(髓核)和外層的酥皮(纖維環(huán)),中間的髓核會接受椎間盤上下的壓力并均勻分散給周圍的纖維環(huán),而封閉的層狀纖維環(huán)會牢固的封鎖髓核并保持椎間盤內的壓力,椎間盤會在一定的高度范圍內變化并以此來緩沖壓力。
了解了這些,相信大家也自然理解了椎間盤突出,就好像是蛋黃酥的酥皮被壓破,里邊的蛋黃被擠壓出來一樣。更巧的是,突出的椎間盤剛好擠壓到了從其表面經過的神經,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炎癥反應,就自然地出現(xiàn)了受壓神經支配區(qū)的疼痛麻木癥狀。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例,多表現(xiàn)為受壓神經的刺激,即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俗稱坐骨神經痛。
為什么會得椎間盤突出?
大部分腰突是一種退變性疾病,也就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椎間盤會慢慢地退變、松弛甚至破裂,所以腰突也常常認為是一種老年病。然而,目前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出了逐年上升并且發(fā)病越來越早的趨勢。
正所謂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人們在享受著文明進步、科技發(fā)達的紅利同時,惰性也被無形中提高了,身體卻越來越慵懶。
長期的久坐和低頭辦公,玩電腦,上網(wǎng)聊天等等,會一點一點地損耗椎間盤,使椎間盤始終處于高壓和不平衡狀態(tài)(椎間盤在人平臥時所承受的壓力最小,直立時為身體重量所產生的壓力,那么在坐位或彎腰時壓力會迅速增高并且向后方集中)。一旦纖維環(huán)出現(xiàn)勞損甚至破裂,那么髓核就會相應的突出并出現(xiàn)神經癥狀。
因此預防椎間盤突出需要我們站起來,抬起頭,挺起腰,邁開腿,遠離葛優(yōu)躺和各種電子設備的誘惑,養(yǎng)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因病施策解煩憂
腰突癥患者應及時治療,癥狀輕微的患者,通過臥床休息、藥物治療、物理療法等保守治療,可以得到較好改善;急性期癥狀重的患者則需要臥床休息、戴腰圍,并要選擇較硬的床墊。
“不少飽受腰突癥折磨的重度患者,發(fā)作時異常痛苦。不能坐、不能躺、不能正常行走,只有站立或者臥床才能讓癥狀稍稍緩解。針對這種情況,手術治療可以讓患者擺脫病痛的折磨。如果保守治療半年以上無效且依舊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腰突癥患者,應該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以避免引起神經根不可逆性損害。”
重度患者需手術
近年來,隨著臨床技術的成熟和手術水平的提高,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費用少等優(yōu)點的微創(chuàng)手術已是治療腰突癥的一種優(yōu)選的治療手段。
在微創(chuà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中,椎間孔鏡技術是近年來較為多用的。椎間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術是針對性切除突出椎間盤碎片、減壓神經根的直接技術。
該技術通過內窺鏡直視可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通過專用器械可以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以及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huán)。
可以說,椎間孔鏡術是目前創(chuàng)傷最小、效果最好的治療手段。皮膚切口僅7毫米,出血量不到20毫升,術后僅皮內縫1針,無需拆線,即刻解除了患者的痛苦。術后,腰突癥的癥狀將得到緩解,一般情況下2小時后便可獨立行走,3天后即可康復出院。
椎間盤突出的“神器”——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
通過一個直徑不到一公分的小孔,就能完成髓核摘除術,椎間孔鏡這種“神器”是怎么做到的?
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從患者身體側方或側后方進入椎間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區(qū)實施手術,操作和觀察使用同一個孔,是同類手術中創(chuàng)傷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間盤突出微創(chuàng)療法。
在椎間孔鏡技術引進之前,由于傳統(tǒng)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致使很多老年人無法耐受,從而不得不忍受病痛和生活的不便。而椎間孔鏡微創(chuàng)手術的開展,使得這部分是人群也能輕松解除病痛。
王長勇介紹說,椎間孔鏡與脊柱內窺鏡類似,是一個配備有燈光的管子,它在椎間盤纖維環(huán)外做手術,在內窺鏡直視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經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組織。然后使用各類抓鉗摘除突出組織、鏡下去除骨質、射頻電極修復破損纖維環(huán),由此來解除對神經根的壓力,消除由于對神經壓迫造成的疼痛。“這是通過特殊設計的椎間孔鏡和相應的配套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器械、成像和圖像處理系統(tǒng)等共同組成的一個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系統(tǒng)。”皮膚切口不到一公分,如同黃豆粒大小,出血量可以忽略不計,術后僅需縫1針。
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手術,幾乎能處理所有類型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特別是巨大型、脫出型、伴有椎間孔狹窄和合并有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側隱窩狹窄等椎管狹窄患者。目前,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其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少、療效好、恢復快、手術風險低等優(yōu)勢,已經獲得了國內外業(yè)界的普遍認可,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的首選。
在骨傷科,椎間孔鏡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和普及,科室的醫(yī)生都可以嫻熟地操作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實施該項手術的患者,平均住院為3-4天,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相比,極大地縮短了住院周期,降低了醫(yī)療費用,深受患者好評。“中國的脊椎內鏡技術發(fā)展很快,已經獲得國際上的認可”,王長勇表示,脊椎內鏡在腰椎手術方面,可以做到無“微”不至,這必將為廣大患者帶來更大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