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丸"
提起六味地黃丸,很多人都會羞澀地壞壞一笑,滋陰補腎,確實是六味地黃丸一個不可忽視的功效。
作為中醫(yī)界最知名的一味藥方,它又何止是補腎的佳品!臨床應用能寫一本書!
地黃丸,為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方。由熟地黃八錢,山藥四錢,山茱萸四錢,白茯苓三錢,牡丹皮三錢,研細末,煉蜜為丸。亦可作煎劑,名六味地黃湯。
歌訣
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專,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自可煎。
組成
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用量
熟地黃(24g)山萸肉(12g)山藥(12g)澤瀉(9g)牡丹皮(9g)茯苓(9g)
用法
上為末,煉蜜丸
主治
腎陰虛證。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聾耳鳴,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舌燥咽痛,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方義
方中重用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補后天而充先天,亦能固腎止遺,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但以補腎陰為主。澤瀉利濕而泄腎濁,使虛熱從小便而解,并防熟地黃之滋膩戀邪;丹皮清泄相火,并制約山萸肉之溫澀;茯苓淡滲脾濕,助山藥健運脾霄,與澤瀉相伍又助泄腎濁,使真陰得復其位。
六味地黃丸并非補腎萬能藥,它是中醫(yī)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方中六味藥合用,三補三瀉,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三補為主,滋養(yǎng)肝、脾、腎三臟;以澤瀉、茯苓、丹皮三瀉為佐,滲濕清熱泄?jié)帷?/p>
加減裁方:
六味地黃益腎肝,山藥丹澤萸苓摻;
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養(yǎng)陰明目加杞菊,滋陰都氣五味研;
肺腎兩條金水生,麥冬加入長壽丸;
再入磁柴可潛陽,耳鳴耳聾具可安。
六味地黃丸的補腎陰
中醫(yī)學認為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為“先天之本”。
不可久服、過服
六味地黃丸組成藥物以滋潤為主,久服過服,易滯脾礙胃,脾胃失和則影響食欲。因此,體內濕熱的人不宜;脾胃弱的人不宜;對于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男子陽痿、早泄、精冷,女子宮寒不孕陽虛的人更不要吃,否則會越吃越虛。
最初的兒科用藥
六味地黃丸,此方源于宋代兒科專家錢乙所著《小兒藥證直訣》,原名地黃丸,是為小兒生長遲緩、發(fā)育不良所設,而錢乙先生制作六味地黃丸的初衷原不過是用于治療小兒的“五遲”之癥,但是他遠遠沒有想到,六味地黃丸會在以后的日子發(fā)揚光大,成為滋陰補腎、養(yǎng)生保健的千年良藥。直到今天,仍廣泛運用于臨床。曾經的小兒用藥,現(xiàn)已成為滋陰補腎的常用藥。
羞答答的地黃丸其實很強大
六味地黃丸的藥理作用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起效快,療效高,具有調節(jié)免疫、抗衰老、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的作用,并對內分泌、心血管系統(tǒng)有影響,可以調節(jié)鈣、磷代謝。
六味丸(湯)功能滋補肝腎,治肝腎陰虛,腰膝疲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或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目前也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肺結核,神經衰弱,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腎結核,功能性子宮出血,惡性腫瘤等屬于肝腎陰虧者。實驗研究證實,本方對腎性高血壓有明顯降壓和改善腎功能的作用,還能改善植物神經系統(tǒng)和性腺的功能障礙,使肝糖原含量增加,紅細胞代謝恢復正常。
“腎虛恐慌綜合征”的安慰劑
我的老同學,2018年1月29日微信求助:睡覺時后背出汗,起床后衣服潮濕,自服六味地黃丸不效。
說是曾經中醫(yī)把脈,斷為“腎虛”。自己也認為自己“先天性腎虛”。再仔細詢問,才知是汗出緣于前一段時間曾經喝酒大醉兩次,自此后才有睡中汗出?,F(xiàn)冬季嚴寒之時還堅持游泳。
我不禁失笑:能冬泳,何來腎虛?!再問之下,他腳汗腳臭,且久有腳氣,瘙癢不止。又觀其舌頭照片,舌胖,苔厚黃膩,
遂處方四妙丸改湯劑:蒼術20克,黃柏15克,牛膝30克,苡仁50克,7劑。
上藥服用一周后反饋:睡中汗出大為好轉,腳氣瘙癢也減輕。
六味地黃丸,是中國男人“腎虛恐慌綜合征”的安慰劑。而這背后,更有庸醫(yī)的誤導與推波助瀾,令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