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治便秘
摘要:便秘是一種常見內科疾病,主要表現為大便秘結,或排便周期延長,或糞質干結,排便艱難,或雖有便意,排便不暢。
便秘是一種常見內科疾病,主要表現為大便秘結,或排便周期延長,或糞質干結,排便艱難,或雖有便意,排便不暢。主要病因包括脾胃積熱、氣機郁滯、陰虧血少、陰寒凝滯等。其臨床治療主要包括口服藥、醫(yī)學灌腸、針刺、
艾灸等。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可減少便秘的發(fā)生。如飲食中多攝入膳食纖維,尤其是蔬菜膳食纖維(25-30g/天),多飲水(≥2000ml/天),避免長期飲酒,每天定時排便等。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導引的方法預防、治療便秘。
導引是中醫(yī)學的一種治療方法,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其適應癥包括“痿、厥、寒、熱”和“息積”等,后世張仲景、葛洪、
孫思邈等著
名醫(yī)家也對導引治病多有論述。1974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帛畫《導引圖》,上有彩繪的44個各種人物做各類導引的形象,這些動作既有防病功能,又可用于健身,體現了漢代導引術發(fā)展的情況。
此外,還有我們熟悉的五禽戲、七禽戲、
八段錦等,皆屬于導引的范疇。
在這里我們介紹一種治療便秘的導引方法,它見于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枯燥,故令糟粕否結,壅塞不通也。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m.coldnoir.com/lypd/' target='_blank'>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臥,不息九通,微微鼻出內氣。治閉塞不通。”
《諸病源侯論》認為便秘是由于熱入腸胃、津液枯燥導致糟粕不能傳化導致的,可以采用模仿龜鱉行氣方法,能夠治療便秘等氣機閉塞不通的疾病。
這種導引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龜鱉行氣法,取正臥姿式導引行氣,正身仰臥,全身伏藏于衣服被蓋之中,以衣被覆蓋口鼻頭面,進行不息式吐納法,即以鼻納氣,五息六息,口鼻俱閉,不使息出,待到極度,清氣充滿于腹中,并歸于丹田,調整下焦開合氣機,而后徐徐出氣,吐去伏邪惡濁之氣。如此為一通,連續(xù)九通。而后稍稍把頭面口鼻露出被外,又微微從鼻納氣出氣,漸漸至腹中溫和為止,靜息收功。
龜鱉是潛降之物,其氣下沉,模仿其氣,以補于里而通地道,里和氣降,則大便自通。閉氣后又鼻吸鼻呼,緩以持之,是為補益肺氣,以通腎氣,助其順降,恢復通降之常;亦是先攻后補,補瀉相合,調和天地升降氣機的。
☆這種導引方法簡便易行,又可免除服藥、針刺之苦,是我們日常保健、預防便秘的好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導引強調用意和行氣,不可只學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