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中醫(yī)頻道 > 中醫(yī)特色 > 望聞問切 > 趙炳南:皮膚病治濕八法

趙炳南:皮膚病治濕八法

2017-02-24 來源:人衛(wèi)中醫(yī)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皮水,為水腫病之一種,多由脾虛濕盛,氣滯水停,水濕泛溢肌膚所致,以皮膚腫脹為主要臨床特征。治宜行氣健脾,利水消腫。本方用陳皮理氣健脾化濕,茯苓皮淡滲利濕健脾,生姜皮辛涼宣散行水,大腹皮行氣除脹利水,使氣行水行,脾健濕化,而防水之堤自固。更以桑白皮瀉肺降氣,使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所謂“源清而流自潔”。

  皮膚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在內與臟腑氣血的功能調節(jié)息息相關,在外尤其與濕邪有密切關系。脾臟為人體的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皮膚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賴于脾氣的敷布和氣血的濡養(yǎng)。

  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重濁而粘膩,皮膚科疾病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正與濕邪的特性相關。趙炳南先生一向主張從濕論治皮膚病,以脾臟進行辨證論治,用以提高皮膚病的臨床療效。故筆者總結了趙老在皮膚科臨床常用的祛濕之法如下:

  1.健脾燥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脾虛濕盛之證。臨床應用于帶狀皰疹、慢性及亞急性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皮膚瘙癢癥、銀屑病以及其他皰疹性和滲出性皮膚病等。

  代表方劑:除濕胃苓湯。

  組成:蒼術6g、厚樸6g、陳皮9g、滑石塊12g、炒白術12g、豬苓12g、炒黃柏12g、炒枳殼9g、澤瀉9g、赤苓12g、炙甘草9g。

  2.健脾滲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脾肺氣虛夾濕者。臨癥用于手足汗皰疹、靜脈炎、慢性濕疹等皮膚病的輔助治療。

  代表方劑:參苓白術散(丸)。

  本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里的一個成方,是由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山藥、炒扁豆、炒苡仁、砂仁、蓮米、桔梗、大棗十二味中藥組成。用量則應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而定,通常用量為:人參15g(黨參為40g)、白術20g、茯苓20g、炙甘草15g、陳皮12g、山藥25g、炒扁豆25g、炒苡仁30g、蓮米20g、砂仁15g、桔梗12g、大棗6枚。此乃成人量,小兒隨年齡酌減。

  參苓白術(丸)散為補脾良方。方中參、苓、術、草(炙),補脾肺之氣;山藥、蓮米補脾固腸;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滲濕的藥物,炒黃入藥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陳皮、砂仁可理氣溫胃;桔梗不僅能引諸藥上行,與山藥合用還能防止辛溫香燥的藥損傷肺陰;大棗既可調和諸藥,又有補養(yǎng)脾氣的功能。因而,本方適用于脾胃虛弱、肺氣不足引起的飲食減少、體倦少力、短氣心悸,以及嘔吐泄瀉等癥。

  3.健脾化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水濕浸漬之水腫。臨床適用于急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慢性丹毒等。

  代表方劑:五皮飲。

  組成與用法:生姜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共為粗末,每次9g,水煎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忌生冷油膩硬物。

  功效與主治:行氣健脾,利水消腫,主治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沉緩者。亦可用治妊娠水腫。

  皮水,為水腫病之一種,多由脾虛濕盛,氣滯水停,水濕泛溢肌膚所致,以皮膚腫脹為主要臨床特征。治宜行氣健脾,利水消腫。本方用陳皮理氣健脾化濕,茯苓皮淡滲利濕健脾,生姜皮辛涼宣散行水,大腹皮行氣除脹利水,使氣行水行,脾健濕化,而防水之堤自固。更以桑白皮瀉肺降氣,使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所謂“源清而流自潔”。

  全方五藥,皆用其皮,寓“以皮行皮”之意,合而為治療皮水的通用方劑,但本方作用平和,利水與健脾之力俱弱,適宜于脾虛水腫之輕癥。若脾虛較甚,可酌加黃芪、白術、黨參等益氣健脾之品;若里濕較盛,可與五苓散合方同用,近代廣泛用于急、慢性腎炎水腫,心臟病水腫,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腫,以及更年期綜合征肌膚水腫等,證屬脾虛濕盛者,均有一定療效。

  《麻科活人全書》所載五皮飲去桑白皮而有五加皮,與本方主治基本相同,但本方利水之中,兼以降逆下氣;《麻科活人全書》方則利水兼祛風濕?!逗蛣┚址健芬噍d有五皮飲,為本方去桑白皮、陳皮、加五加皮、地骨皮、主治與本方亦同,但理氣健脾之力更弱。此外婦科有“全生白術散”,亦是由本方去桑白皮,加白術而成,消水之中更增健脾安胎之效,是治療子腫的名方。以上四方,臨癥可酌情活用。

  4.健脾除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水濕壅盛、小便不利者。臨癥用于亞急性及慢性濕疹、盤狀濕疹、陰囊濕疹、下肢潰瘍、女陰潰瘍、糜爛性龜頭炎以及脂溢性脫發(fā)等。

  代表方劑:健脾除濕湯。

  組成:生薏米15g、生扁豆15g、山藥15g、芡實9g、枳殼9g、萆薢9g、黃柏9g、白術9g、茯苓15g、大豆黃卷9g。

  5.清脾除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偏于濕熱而濕重于熱者。臨床適用于皰疹樣皮炎、天皰瘡、亞急性濕疹、脂溢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

  代表方劑:清脾除濕飲。

  組成:茯苓9g、白術9g、蒼術9g、生地30g、黃芩9g、麥冬9g、梔子9g、澤瀉9g、生草6g、連翹15g、茵陳12g、元明粉9g、燈心3g、竹葉3g、枳殼9g。

  6.溫化寒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寒濕之證。臨床適用于慢性濕疹、凍瘡、雷諾癥等。

  代表方劑:苓桂術甘湯。

  苓桂術甘湯出自東漢偉大醫(yī)學家張仲景之《傷寒論》,論中所述: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為其主要見癥,原治傷寒誤吐誤下,胸虛邪陷,中陽不振,水飲上逆證,其病機關鍵在于中焦陽虛,脾胃失運,氣不化水,聚濕為飲上犯清竅。臨床每見形體偏胖,素多痰濕,抗病力差,易于感冒,稍有飲食不慎即損傷脾胃,聚濕為飲上犯清竅而發(fā)病者。正合苓桂術甘湯之病機。

  苓桂術甘湯乃屬滌飲與扶陽并施,調衛(wèi)與和營共治之方,其中茯苓甘淡利水,補脾厚土,養(yǎng)心安神,行肺之治節(jié)以發(fā)揮消陰利水、養(yǎng)心定悸、補脾以固堤坊而防水上泛之功;桂枝通陽以消陰,下氣以降沖,補心陽而制水寒與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上補心陽之虛,下而通陽以行津液,滲利水邪而伐陰氣;白術補脾協(xié)助茯苓以運化水濕;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陽,中保脾胃之氣,以緩水勢泛濫,合桂枝并有調和營衛(wèi)之功,四藥配伍精當,用之于脾虛痰濕之病患恰到好處。

  組成: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7.芳香化濕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濕濁不化者。臨床適用于胃腸型蕁麻疹等。

  代表方劑: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功用與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魜y吐瀉,惡寒發(fā)熱,頭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藿香正氣水(散、丸)自宋代以來,一直作為祛暑解表、理氣化濕和中的要藥,常用于治療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嘔吐泄瀉等病癥,隨著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人們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它有更廣泛的用途,尤其在治療皮膚科疾病中療效較為顯著。

  組成:藿香、紫蘇、苦桔梗、白芷、厚樸、大腹皮、陳皮、白術、半夏曲、甘草、茯苓、姜、棗。

  8.除濕疏風法

  適應病證:適用于內有蘊濕兼有外感風邪者。臨床適于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癥等。

  代表方劑:多皮飲。

  組成: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鮮皮15g、粉丹皮9g、赤苓皮15g、鮮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槿皮9g。

  綜上所述,趙老在臨床治療皮膚病時,多采用上述健脾燥濕、健脾滲濕、健脾化濕、健脾除濕、清脾除濕、溫化寒濕、芳香化濕、除濕疏風等方法,辨證施治,臨證加減化裁,療效顯著。

  脾主濕而惡濕,濕為長夏之主氣,夏季也是皮膚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故皮膚病的發(fā)生常與濕邪侵犯或濕邪內生密切相關,從濕論治皮膚病亦是趙炳南學術思想的體現(xiàn),他為我們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還需我們認真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