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針灸名家說過“針灸取得療效的關(guān)鍵,一靠取穴二靠手法”。因此,除了取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學好手法。針刺,如果沒有手法這一重要因素在里邊,幾乎每個人都會扎針了,可實際并非如此。今日揭秘西北針王鄭魁山老先生的八大家傳針刺手法,一睹為快。
古今實踐證明,針灸治病,手法至關(guān)重要。目前對針刺手法研究的報道很多,但究其大概,不外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法3類。筆者導師鄭魁山,秉承先祖毓琳公家學淵源,在專擅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之后,又從古代繁瑣復(fù)雜的針刺手法中,潛心揣摩,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jié)出8種常用針刺手法,它們具有簡便易學、實用效速的特點?,F(xiàn)將鄭氏8種家傳針刺手法的說明、操作方法及臨床應(yīng)用介紹如下。
1、二龍戲珠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關(guān)閉、提插、捻轉(zhuǎn)、迎隨等補瀉手法組成的,由于操作時或起針后,常有兩條感應(yīng)傳導包圍眼球,恰似耍龍燈時二龍戲珠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感覺傳導眼區(qū)為目的,如針太陽穴,左手食指緊按腦穴,右手持針刺至一定深度,候其氣至,右手持針使針尖和押手同時向上眼瞼方向,連續(xù)推按、捻轉(zhuǎn),重(急)插輕(慢)提或輕插重提3~5次,捻按或捻提守氣,使熱感或涼感由上眼瞼擴散傳導眼球;再將針提至皮下,針尖向下眼瞼方向,重復(fù)施行同樣針法,使熱脹感或涼麻感由下眼瞼擴散傳入眼球,上下兩條感應(yīng)包圍眼球。留針與否視病情而定。
該手法常用于針太陽、絲竹空、瞳子髎等穴,治療急、慢性結(jié)膜炎,視網(wǎng)膜出血,視神經(jīng)萎縮等各種眼病。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
2、喜鵲登梅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提插、捻轉(zhuǎn)、推墊等手法組成的,由于操作時的手法和針的動作,似喜鵲站立在臘梅枝上歌舞時頭尾上下擺動一般,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推墊手法為主,如針攢竹穴,左手拇指緊按上眼眶下緣,防止進針時刺傷眼球,右手持針邊捻轉(zhuǎn)邊進針刺入穴內(nèi),候其氣至,刺手拇食兩指夾持針柄或?qū)⒅兄笁|于針下,上下起伏活動,使針柄、針體、針尖上下擺動,補法擺動9次,瀉法擺動6次,使針下熱脹感或涼麻感擴散傳入眼內(nèi),留針后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本手法常用于針攢竹、魚腰、絲竹空等穴,治療急、慢性結(jié)膜炎,視網(wǎng)膜出血等各種眼病。也可針刺曲池、肩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治療頭痛、面癱、
肩周炎、痹證和胃脘痛等證,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針刺時要求針刺感應(yīng)傳導到病所。
3、白蛇吐信法
這種手法是用兩枚毫針結(jié)合提插、捻轉(zhuǎn)手法組成的,由于針刺時兩枚針齊刺,且進退提插活動猶似白蛇吐信的形象,故名。
操作手法:施針時用兩枚毫針齊刺入治療穴位中,如針曲池穴,左手用舒張押手緊按針穴,右手持兩枚針齊刺入穴內(nèi),邊捻邊進針,得氣后施行一伸一縮的重插輕提或輕插重提動作,重插輕提9次為補法,輕插重提6次為瀉法,根據(jù)病情留針一段時間后,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本手法多用于針肩髃、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關(guān)元俞等穴,適應(yīng)癥: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痹證以及胸悶脅痛、腰
背痛等各種氣滯
血瘀病證,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4、怪蟒翻身法
這種手法是綜合搬搖、捻轉(zhuǎn)等瀉法組成的,由于操作手法表現(xiàn)為向上翻轉(zhuǎn)的動作,似怪蟒翻身回頭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搬轉(zhuǎn)術(shù)為主,如針肝俞穴,左手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速刺進至皮下,拇食兩指邊捻轉(zhuǎn)邊進針,促其氣至,然后右手持針柄自上向下搬轉(zhuǎn)針體,再由左向右上方翻轉(zhuǎn),使針體呈半圓弧形軌跡往復(fù)翻旋,捻轉(zhuǎn)2-6次,使針感擴散,即刻出針,揉按針孔。臨床應(yīng)用本手法具有清熱、鎮(zhèn)痛的作用,多用于肩髃、中脘、肝俞、膈俞、脾俞等穴,治療肝氣郁滯、煩悶胸痛、胃脘痛、
腹脹腹痛以及由于氣血瘀滯導致的各種肢體疼痛病證。
5、鼠爪刺法
這種手法是指施針后,在皮膚表面留下的針孔似小鼠爪印的痕跡,故名。又因施術(shù)時的操作手法猶如老鼠刨洞的動作,也稱作老鼠刨洞法。
操作方法:施針時取3枚或5枚1寸毫針,將針柄纏繞在一起,右手捏持針柄,點刺在病灶部位,或直接刺在穴位肌膚上,將針身一下一下逐漸地加力按壓刺入穴內(nèi)0.3~0.5寸,迅速出針,捏擠局部皮膚,使每個針孔出血少許,然后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該手法臨床多用于針大椎、身柱、脊中、命門、腰陽關(guān)、肝俞、脾俞、腎俞等穴,治療實熱證。
6、金雞啄米法
這種手法是采用提插補瀉中的補法組成的,由于操作時重插輕提的動作如同小雞啄米吃食一樣,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小提插術(shù)為主,如針內(nèi)關(guān)穴,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zhuǎn)刺入穴內(nèi),促其氣至,然后在0.1寸深的范圍內(nèi),做快速而連續(xù)地重插輕提動作3~9次,使感應(yīng)向遠處傳導,緩慢將針拔出,扣閉針孔。本手法以催經(jīng)氣速至為特點,多用于腎俞、肝俞、中脘、內(nèi)關(guān)、三陰交等穴,適應(yīng)于久病體虛之證,如腸鳴腹痛、下痢便溏或頑麻冷痹、小兒麻痹后遺癥。在治療時,凡得氣緩慢者,均可采用此手法加速氣至。
7、老驢拉磨法
這種手法與古代盤搖法相似,由于操作時的拉轉(zhuǎn)盤旋動作,如同老驢拉磨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采用推盤手法為主,如針中脘穴,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刺手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將針從地部提至天部,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如同拉磨一樣,緩慢地繞穴位旋轉(zhuǎn),一般不超過6圈,使感應(yīng)擴散即可。切忌拉轉(zhuǎn)過急、過快,以防肌肉纏針引起腫痛。操作完畢,緩慢出針,揉按針孔。
臨床應(yīng)用本手法,可治療各種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痹證、胃脘痛等病癥,常用于針刺中脘、下脘、天樞等腹部穴位,具有疏散癥瘕積聚、消除食積痞塊的作用,對其他穴位也可采用本手法操作。臨證時可按病情進行選配穴,如針太陽、頭維穴治療頭痛;針肝俞、期門穴治療肝氣郁滯等病證。
8、金鉤釣魚法
這種手法與提插法中的提法類似,由于操作時的提抖動作和針尖拉動肌肉的狀態(tài),猶如垂釣時游魚吞餌、魚鉤上提的形象,故名。
操作方法:施針時以行小提插術(shù)為主,如針中庭穴,左手食指緊按腧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nèi)一定深度,得氣后,右手拇食指向前或向后連續(xù)捻轉(zhuǎn)針柄1-3次,當針下感覺出現(xiàn)沉緊澀滯的反應(yīng)時,捏持針柄,使針尖拉住沉緊的穴位肌膚,做輕微的提抖動作3-6次,使局部產(chǎn)生牽拉感應(yīng),保持一段時間,待肌肉松弛后,緩慢將針拔出,揉按針孔。
臨床應(yīng)用本手法具有散結(jié)、消瘀和瀉熱作用,如針刺金津、玉液等穴,治療舌強不語、失語癥;針陽白、太陽、頰車等穴,治療口眼歪斜;針
膻中、中庭等穴,治療肝氣郁滯、胸痹等證。
9、結(jié)語
以上整理的8種針刺手法,是鄭魁山老師臨床常用的針刺操作手法。鄭老結(jié)合歷代各家的臨床施針經(jīng)驗,在臨證治療時,為提高針刺治療效果,解除病人痛若,充分發(fā)揮每個穴位的作用,而使用了相應(yīng)的特殊操作手法,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這8種鄭氏家傳針刺手法,比類象形于飛禽走獸的動作,對初學者來說,既能加深理解,又容易掌握,在針灸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