痄腮又稱“蛤螃瘟”,是由風溫疫毒所引起,以發(fā)熱、耳下腮部腫痛為主癥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季多見,散發(fā)為主,亦可流行。發(fā)病年齡以5~9歲小兒為多。
本病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流行性腮腺炎。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為外感風溫邪毒,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jīng)脈,郁而不散,結于腮部。少陽之脈,從缺盆,上項,系耳后。邪入少陽,經(jīng)壅室滯,氣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頰漫腫而有痛感。少陽與厥陰互為表里,病則相互傳變。足厥陰之脈過陰器,抵少腹,若受邪較重,較大兒童可并發(fā)少腹痛、睪丸腫痛。若溫毒熾盛,熱極生風,內竄心肝,擾亂神明,則可出現(xiàn)高熱昏迷、痙厥等病變。
[辯證治療]
1.溫毒襲表
癥狀和體征發(fā)熱輕,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腫大,壓之疼痛有彈性感,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
證候分析溫毒在表,故見發(fā)熱輕、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腮頜乃少陽經(jīng)脈所循之處,邪蘊少陽經(jīng)絡,故見耳下腮部腫痛。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以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頰車翳風外關合谷
隨證配穴熱甚者,加大推、商陽點刺出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或三棱鐘點刺出血。
方義風溫邪毒塞阻少陽經(jīng)脈,放取手足少陽之會部風,合以足陽明經(jīng)穴頓車,以宣散局部氣血塞浦。外關配合谷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散結消腫。
2.熱毒蘊結
癥狀和體征壯熱,頭痛,煩躁,腮部漫腫,疼痛拒按,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
證候分析熱毒人里,里熱力盛,正邪激爭,故見壯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shù)。熱毒蘊結少陽,則腮部腫痛拒按。熱毒內蘊陽明,故見頭痛。
治法
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以手少陽三焦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穴為主。
處方大推曲池合谷中精足臨泣頓車黨風
隨證配穴頭痛甚者,加太陽、頭維。
咽喉腫痛者,取少商點刺出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曲池、合谷清陽明邪熱。中渚清少陽邪熱。大椎瀉熱毒以退熱。足臨泣可導熱下行。翳風、頰車能宣散局部氣血之空滯,以消郁結之腫塊。
3.毒陷心肝
癥狀和體征腮部腫脹,高熱,嗜睡,項強,嘔吐,甚則昏迷、抽搐,舌紅綠,首黃糙,脈洪數(shù)。
證候分析熱毒亢盛,內陷心包,擾亂神明則嗜睡,甚則昏迷。熱極生風,肝風內動,則抽搐。熱郁經(jīng)絡,筋脈拘急,則項強。舌紅峰、苔黃糙、脈洪數(shù),為熱邪力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熄風鎮(zhèn)痙。以督脈穴、十宣為主。
處方勞宮百會水溝行間十宣
隨證配穴高熱不退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項強者,加天柱。頭痛甚者,加太陽、印堂。嘔吐者,加內關。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十宣三棱針點刺出血。
方義勞宮清心包之熱。行間平肝熄風。水溝、百會以清神志。十宣放血,以宣泄營血之毒熱。
針灸療法" width="400" height="300" />
4.邪郁肝經(jīng)
癥狀和體征腮部腫脹,發(fā)熱,男性單九腫痛,女性少腹痛,舌偏紅,苦費,脈弦數(shù)。
證候分析熱毒循經(jīng)脈下行,郁滯肝膽,筋脈不利,則星丸腫脹疼痛,連及少腹。邪熱內蘊,正邪相爭,故見發(fā)熱。舌紅、答黃、脈數(shù),均為里熱之象。
治法清瀉肝膽,活血止痛。以足厥明肝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穴為主。
處方大敦足臨泣曲泉歸來
隨證配穴高熱腮腫者,取穴按本病“熱毒蘊結”證處理。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大敦淺刺,疏通厥明經(jīng)氣,以消腫止痛。足臨泣、曲泉,以清瀉厥陰邪熱。歸來調理氣機,以止少腹之痛。
[其他療法]
1.燈芯灸用燈芯草1根,蘸麻油點燃后,對準病例角孫穴迅速點灸皮膚,一點即起,灸時聽到一響聲即可。
2.耳針面頰、皮質下、壓痛點。細毫針淺刺,手法宜強,留針,反復行針,每日1次。
[醫(yī)案舉例]
陳XX,男,8歲。發(fā)熱5日,惡心頭痛,嘔吐不欲飲食,右耳下腫脹,邊緣不清,壓痛明顯,局部發(fā)熱,
咽部紅腫充血,咀嚼困難,舌紅,答薄黃,脈數(shù)。取合谷、錢風、下關、頰車、扁桃體穴(在下頜角切跡內緣,向咽喉斜刺1.5寸左右),每日1次。連針3次,患兒腫消熱退。(針灸治驗)
【按語】
(l)針灸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2)本病屬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故在治療期間應注意隔離,一般至腮腺腫大完全消失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