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辯證針灸--面痛
摘要:風寒證多有面部受寒因素,痛處遇寒則甚,得熱則輕,鼻流清涕,苔白,脈浮。風熱證多在感冒發(fā)熱之后,痛處有灼熱感,流涎,目赤流淚,苔薄黃,脈數。氣滯血瘀者可由清志因素而誘發(fā),見痛處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脈細澀。
面痛指面頰抽掣疼痛而言。本病多發(fā)于一側,亦有兩側俱病者。發(fā)病年齡以40~60歲為多。初起每次疼痛時間較短,發(fā)作間隔時間較長,久則發(fā)作次數越來越頻,疼痛程度越來越重,病情頑固,自愈者極少。
現代醫(yī)學的三叉神經痛可參照本節(jié)施治。
【病因病機】
本病系外邪侵襲面部筋脈,或氣血痹阻而致。
1.風寒侵襲風寒之邪襲于陽明筋脈,寒性收引,凝滯筋脈,氣血痹阻,發(fā)為面痛。
2.風熱浸淫風熱邪毒浸淫面部筋脈,氣血不暢,而致面痛。
3.血氣痹阻久病人絡,或因外傷,致氣滯
血瘀而發(fā)面痛。
?。坜q證治療]
癥狀和體征疼痛突然發(fā)作,呈陣發(fā)性電臺樣疼痛,如撕裂、針刺、火灼一樣,患者極難忍受,每次疼痛時間很短,數秒鐘或數分鐘后自行緩解,但連續(xù)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反復發(fā)作。不痛時間短可幾日,長可數年,周期不定。疼痛部位以面頰、上
下頜部為多,額部疼痛較為少見。疼痛常有一起點,可因吹風、洗臉、說話、吃飯等刺激此點而發(fā)作。
風寒證多有面部受寒因素,痛處遇寒則甚,得熱則輕,鼻流清涕,苔白,脈浮。風熱證多在感冒發(fā)熱之后,痛處有灼熱感,流涎,目赤流淚,苔薄黃,脈數。氣滯血瘀者可由清志因素而誘發(fā),見痛處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風寒之邪襲于面部筋脈,氣血痹阻不通,則面痛遇寒則甚,得熱則緩;鼻流情涕,苔白,脈浮,均為感受風寒之象。風熱之邪侵淫面部經脈,阻遏氣血,故痛處伴有灼熱感;風熱上擾諸竅,故目赤流淚、流誕;答薄黃、脈數,均為風熱侵淫之象。郁怒不舒,則氣滯血瘀更甚,故氣滯血瘀者每因情志刺激而誘發(fā);血瘀而有定處,故痛處不移;舌黯或有瘀斑、脈細澀,均為氣滯血瘀之象。
治法流通經脈,祛風止痛。以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處方額部痛:攢竹陽白頭維率谷合谷解溪
上頜痛:四白顴(骨蓼)上關迎香合谷
下頷痛:承漿頰車下關翳風內庭夾承漿
隨證配穴有風寒或風熱表證者,加風池。氣滯血瘀者,加太沖、三陰交。
中醫(yī)辯證
針灸--面痛" width="400" height="300" />
刺灸方法外用瀉法。少數面痛患者,因病程較久,遭受長期的劇烈疼痛折磨,飲食睡眠減少,
精神緊張,而呈現消瘦、多汗、短氣等虛弱證候。此時針刺應采用“靜以久留”的補法,以扶正祛邪。
方義本方以近部取穴為主,遠部取穴為輔,旨在疏通面部經脈的經氣,祛寒清熱,使氣血調和,通則不痛。
【其他療法】
1.耳針面頰、頜、額、神門。每次取2~3穴,強刺激,留針20~30min,約隔5min捻轉1次,或用埋針法
2.穴位注射用維生素B12或B1;注射液,或l%普魯卡因注射液,注射壓痛點,每次取1~2點,每點注入0.5ml。每隔2~3日注射1次。
[醫(yī)案舉例]
季XX,女,58歲?;甲髠让嫱匆?個多月,經神經科診斷為三叉神經痛,選用封閉療法及服藥來效。就診時患者左側面頰疼痛陣發(fā),3~5min發(fā)作1次,其痛如刺如灼,飲食、睡眠均受影響,面容憔悻。時值隆冬,患處惡冷。取患側顏(骨蓼)、下關、頓車、巨(骨蓼),針后加灸3壯,合谷、內庭留針30min。計針灸6次而痛止。(江蘇省中醫(yī)院門診病歷)
[按語]
?。╨)針灸治療本病效果較好。
?。?)尚應注意排除腦部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