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老酒來源:《太平圣惠方》
組成:生地黃、枸杞子、杭菊花各250克,糯米2500克,紅酒曲200克。
功能:滋補肝腎,添精益髓,清肝明目。
制法:前3藥烘干后研碎,紅酒曲亦碾為末。置藥鍋中,加水5000毫升,煮取汁2500毫升,倒入凈瓷壇中,待冷。糯米洗凈,蒸煮,待冷,拌紅酒曲使勻,然后倒入酒壇,同藥汁拌勻,加蓋密封,置保溫處,至21日后,藥酒熟,過濾去糟渣,貯于凈器中,每次空腹服20~25毫升,每日3次。
適應證:頭目暈眩、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面色不華、體虛早衰等癥。
按:此方以生地、枸杞子補肝腎、養(yǎng)精血為主功,配合菊花能清肝明目,菊花據(jù)《抱樸子》記載,尚有抗衰增壽之作用,而酒與諸藥相合,能活血澤膚、使面色枯萎不澤者轉為紅潤,故體虛老人經常飲之,不過量,能在強身健體、防病治病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方書說“延年益壽”,當作如是觀。但素不飲酒或沾唇即醉者不宜。
法制黑豆來源:《景岳全書》
組成:黑大豆500克,山萸、茯苓、當歸、桑椹、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旱蓮草、五味子、枸杞子、地骨皮、黑芝麻各10克,精鹽適量。
功能:補腎益筋,強筋壯骨。
制法:豆先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備用。將所有藥都裝入紗布袋,扎緊袋口,加適量水,煎煮,每半小時取煎汁1次,再加水煎,如此共取汁4次,合并后倒入鍋內。將浸好的豆倒入藥汁鍋內,放入精鹽,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煎熬至液干停火。黑豆曝曬至干,裝入凈瓶貯藏,每日作點心嚼食。
適應證:老人體虛、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身體消瘦、腰膝酸痛、筋骨無力、須發(fā)早白等癥。
按:此方中除了茯苓、當歸,其余全是補肝腎之藥,老人腎氣虛虧加速、肝腎經血不足者較多,故經常服用此豆,有糾正早衰之作用。
黑豆棗杞湯來源:《不藥良方》
組成:黑大豆60克,小紅棗12枚,枸杞子10克,白糖適量。
功能:補腎健脾,養(yǎng)血活血。
制法:三物洗凈去雜后同置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燒沸后即改文火燉煮至黑豆酥軟,稍加糖再略煮即可。
適應證:頭目昏花、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等癥。
按:黑豆作用,一般以活血、利水、祛風、解毒為通論。但古書中也有補虛補腎之說,如《食物本草》說:“陶華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云能補腎。”至于紅棗健脾、枸杞子補腎則素無異議。所以,此小吃治脾腎虛虧諸癥,是有一定依據(jù)的。至于滋養(yǎng)肝腎、治視力下降等說,似是受地黃丸加杞子、菊花便用作明目常用藥的影響而來。
清蒸人參雞來源:《吉林菜譜》
組成:人參15克,母雞1只,火腿、水發(fā)玉蘭片各10克,水發(fā)香菇15克,生姜、蔥、鹽、料酒、雞湯、味精各適量。
功能:補氣生津,健脾益胃。
制法:母雞治凈(按常法宰殺去毛及內臟),入沸水中汆一下?lián)瞥?,冷水洗凈。人參用開水泡開,上籠蒸30分鐘后取出。火腿、玉蘭片、蔥、姜均切片。放母雞入盆,加入人參、火腿、玉蘭片、蔥、姜、鹽、酒、味精,用雞湯將雞淹沒,上籠,用大火蒸爛熟。將雞放在大碗內,人參(切碎)、火腿、玉蘭片、香菇擺在雞肉上,揀去蔥、姜。蒸雞的湯倒入炒勺,置火上燒開,撇去沫子,調好味,澆在雞肉上即可佐餐食。
適應證:頭昏眼花、勞傷虛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頭痛健忘、小便頻數(shù)等。
按:人參補氣為主,又能生津。雞肉理虛,以健脾益胃見長,故氣虛脾弱而有四肢無力、眩暈目昏、動則氣短、食欲不振等氣虛脾弱癥狀者,服此最宜。
黃芪鱔魚湯來源:《食養(yǎng)與藥膳》
組成:黃鱔450克,黃芪30克,姜3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功效:補氣生血,祛風通絡。
制法:活鱔魚宰殺,去內臟,洗凈,取絲。黃芪飲片用紗布包好,水浸10分鐘。將鱔絲、黃芪包和姜共放入鍋,加水適量煮熟,去掉藥包,加入精鹽、味精調好味即可。
適應證:少氣懶言、頭暈眼花、面色不華、體倦乏力等氣虛血衰之證。
按:鱔魚能補中益血,這在《名醫(yī)別錄》、《本草經疏》等書中都有記載,因為能補虛損、強筋骨,所以《本經逢源》的大力丸,即以其肉搗爛配他藥制成。今與黃芪相配,則補氣之力加強,所以氣血虛虧、營養(yǎng)不良、老人體虛、病后調補,均可食之。至于治風寒濕痹,似亦以虛證為宜,此說可資參考,實效有待觀察。
以上內容都是小編從柴中元編著的《家庭食養(yǎng)寶典·老年篇》一書中摘選的,對治療老人頭暈眼花癥狀有很好的療效的中醫(yī)療法,家里有這些癥狀的老人的,一定要好好收藏起來,按照步驟,按時。按量地熬制、蒸煮,一段時間見療效哦!
全球健康新闻资讯,关注开启新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