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摘要:現代化已經將我們的用眼限制在咫尺之間。
近視發(fā)病率越來越高。2016年,《Ophthalmology》雜志的文章顯示:2000年全球近視患者有14.06億,2010年有19.5億。預測2020年將會達到26.2億,2050年將達到47.58億。從地域分布看,東南亞的比例較高,特別是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那么,近視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現代社會近視比例如此之高?
1.人類的進化
人類的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類人猿過著樹棲生活,為了適應攀爬,四肢同樣的發(fā)達。后來氣候干燥,森林減少,有些被迫開始地面生活。為了適應采摘和防御,類人猿的上肢開始解放,并逐漸直立行走。解放后的上肢變得靈活,大腦也越來越發(fā)達,開始制造和使用工具。長期的群體生活中又產生了語言,真正的人類才開始出現。
語言的出現是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文字的出現更使得人類文明得以被記錄和傳承。中東地區(qū)發(fā)現的楔形文字距今有5000-6000年,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文字。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距今3000多年。
2.近視的出現
近視出現的時間很難具體考證。我國最早記錄近視的專業(yè)文字出現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明朝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稱之為“能近怯遠證”,并進一步具體化。“近視”名稱最早出現在清代黃庭鏡《目經大成》中。
有非專業(yè)的描述在明朝馮夢龍的《廣笑府》中可見:“笑君雙眼太稀奇,子立身旁問誰是。日透窗欞拿彈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畫壁磨破鼻,為鎖書箱夾著眉。更有一般堪笑處,吹燈燒破嘴唇皮”,形象地描述了高度近視看遠不清,看近需湊的很近的現象。
詩中的第一句“笑君雙眼太稀奇”,也從側面反映了近視的人很少,否則不會出現“稀奇”的字眼。
3.眼鏡的發(fā)明
眼鏡最早出現與1289年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納發(fā)明的。眼鏡出現后半個多世紀后的1352年,戴眼鏡的人出現在西方的的畫作中,戴鏡者是一名看書的教父。我國最早的眼鏡出現在明朝仇英(1494-1552)的《南都繁會景物圖》中,戴鏡的是一個兌換金珠的老者。
最初的眼鏡是用于看近,因此鏡片都是凸透鏡,外觀類似于扁豆,所以稱為Lenticular(英文意思是:小扁豆似的)。我國最早的近視眼鏡據說是明潮末期,由杭州的孫云球在傳教士引入的光學知識的基礎上最早開始制作的。
眼鏡最早用于老花眼,而非近視,也說明了當年的近視發(fā)病率低。
4.現代化社會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電子計算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進步,也使生活變得方便,尤其是以智能手機和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通訊。當今社會,離開電子屏幕和手機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多少人的工作是要面對電腦屏幕來完成?有多少人的生活是睜眼摸手機,睡前放手機?有多少人出門前嘴里念叨的是“手機、鑰匙和錢包”…
成年人如此,那么孩子呢?住在高層單元房,有限的樓間距,極少的戶外活動,加上沉重的升學壓力、從早到晚的上課和作業(yè)、周末的各種補習班、網絡游戲的吸引…,他們的眼睛幾乎沒有放松看遠的機會。
可以說,現代化已經將我們的用眼限制在咫尺之間。
5.近視是進化
除了
遺傳因素外,環(huán)境因素,即長時間的近距離工作是近視的最主要原因。將剛出生的小雞放在一個很小的盒子,或給小雞戴上一個近視眼鏡,一段時間后小雞就會變?yōu)榻暋2菰系挠文撩褡褰暟l(fā)病率低,且還常常擁有超常
視力、19世紀歐洲手表工的近視比例高發(fā)、城市兒童的近視高于農村兒童,這些事實都證明了近距離工作在近視發(fā)生中的作用。
進化論認為,生物會通過改變自身來適應環(huán)境,例如原先生活在陸地上的鯨退化了四肢以適應海洋環(huán)境,類人猿直立行走來解放上肢以適應采摘和使用工具。為了適應看近的需要,人類的眼睛也開始適應,這種適應的結果就是:近視眼。因此我個人認為:近視是人類進化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