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單純性青光眼屬于開角型青光眼,患者年齡多為30歲~40歲,雙眼發(fā)病,男女發(fā)病率無差別。其特點是發(fā)病緩慢,癥狀隱蔽,眼壓升高時前房角仍開放,故又稱其為開角青光眼。
癥狀表現(xiàn)
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多無自覺癥狀,加上多為單眼先發(fā)病,因此即使患眼已經進入晚期,甚至失明,尚不能為患者所發(fā)現(xiàn)。及至雙眼視野縮小、影響行動方才發(fā)現(xiàn)。此時病情嚴重,治療已無明顯效果。
1.眼壓在病變早期,眼壓多不穩(wěn)定,呈波動狀,1天之內可能有數小時眼壓升高,而在就診時眼壓可能正常。因此,只有測量24h眼壓或做激發(fā)試驗,才有助于診斷。
2.視野早期多為中心視野改變,如生理盲點上下擴大,呈火焰狀暗點,出現(xiàn)旁中心暗點,以至以后相繼形成弓形暗點。隨著病程進展,周邊視野開始在鼻側縮小缺損,繼之向心性縮小呈管狀視野,最后中心視力喪失。
3.眼底早期視乳頭與生理凹陷尚保持正常狀態(tài),生理凹陷與視乳頭直徑比例為3:10,即杯盤比為0.3。眼壓持續(xù)升高后,生理凹陷擴大并加深(杯盤比達0.6以上),甚至達到視盤邊緣,形成青光眼杯。晚期典型的青光眼杯,其凹陷直達視盤邊緣,血管越過視乳頭邊緣呈屈膝狀,且被推向鼻側,整個乳頭呈蒼白色變化是診斷本病的一個重要指征。
診斷
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常常是困難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已具備眼壓升高、視野缺損、視乳頭形成青光眼杯三個特征時,該眼已是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中、晚期。此時,診斷已無疑問。為此,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是很重要的。
對于疑似慢性單純性青光眼者,一定要進行24h的眼壓測定。視野檢查要注意旁中心暗點的出現(xiàn)和周邊視野的縮狹。眼底檢查要注意視乳頭的改變。杯盤比和乳頭旁動脈搏動的出現(xiàn)是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早期征象,要引起高度警惕。對于難以確診的可疑患者,可選做激發(fā)試驗。
青光眼激發(fā)試驗是一組特殊的試驗方法。要求在選擇試驗前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系統(tǒng)地作好眼部檢查。根據初步分型診斷,選擇試驗方法。決不能冒然做試驗。還要注意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不能僅僅根據1項、2項試驗結果而草率地肯定或否定診斷。
1.開角型青光眼的激發(fā)試驗
(1)飲水試驗飲水試驗常與眼壓描記結合使用。晨空腹時先作眼壓測定,待眼內壓恢復到原先水平后,在5min內飲完l000ml溫水,每隔15min測一次眼壓。飲水45min后再作眼壓描記。如飲水后C值小于0.18或飲水后壓暢比大于100,則為陽性。做單獨飲水試驗時,飲水后眼壓≥4.5kPa(80mmHg)或眼壓差≥1.04kPa(10mmHg)者為陽性。
(2)妥拉蘇林試驗試驗前先測量眼壓,然后在被試驗眼的上彎隆部結膜下注射妥拉蘇林10mg。注射后5,15,30,60及90min各測量眼壓一次。如60min后眼壓已有下降趨勢,就不必再繼續(xù)測,注射后眼壓升高1.5kPa(10mmHg)以上者為病理范圍。
2.閉角型青光眼的激發(fā)試驗
(1)俯臥試驗病人于暗室內取俯臥位;試驗前先測眼壓一次。然后,病人俯臥于檢查床上,雙手臂下垂,再將前額放平或閱讀姿態(tài),勿使眼球受到壓迫。1h后測量眼壓。眼壓升高1.04kPa(8mmHg)或眼壓≥4.5kPa(30mmHg)者為陽性。本試驗為俯臥或暗室兩試驗合并進行;兩者協(xié)同作用,陽性率較高。
(2)散瞳試驗用l%后馬托品或l%新福林滴眼,使瞳孔散大。眼壓升高1.2kPa(9mmHg)以上者為陽性。但要觀察4h~6h,并用縮瞳劑縮小瞳孔,以防止引起急性發(fā)作的危險。
治療方法
治療慢性單純性青光眼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眼壓。其治療方式有早期藥物治療和晚期手術治療。
1.早期藥物治療
(1)縮瞳劑用1%毛果蕓香堿溶液滴眼。
(2)腎上腺能受體阻滯藥用0.25%~0.5%噻嗎心安眼藥水滴眼,每日1次~2次。
(3)房水抑制劑常用的有乙酰唑胺和雙氯磺胺。
2.晚期手術治療激光小梁成形術或小梁切除術,使小梁網眼孔張開,增加房水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