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戰(zhàn)國著名哲學家。所著《莊子》(又名《南華經(jīng)》)不僅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道家的理論體系,而且在養(yǎng)生學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詣,對《內(nèi)經(jīng)》及其后世養(yǎng)生學的逐步成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順應自然緣督為經(jīng)
莊子提倡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之學。他在《養(yǎng)生主》篇中曰:“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督脈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為行事的準則,自然可以健康長壽,頤養(yǎng)“天年”。隨之,莊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來闡明這個觀點。養(yǎng)生首先要順應自然,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內(nèi)經(jīng)》中所倡導的“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就是順應自然的養(yǎng)生方法。
虛靜恬淡忘我無欲
莊老之學,提倡“清靜無為”。何為“清靜無為”?就是重在養(yǎng)神。莊子以薪比喻人的身體,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盡,而火是沒有盡期的。而要做到“清靜無為”,就要“忘我”,而“無欲”則是“忘我”的前提。莊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容易擾亂人的意志;容、動、色、理、氣、意六者,容易束縛人的心靈;惡、欲、喜、怒、哀、樂六者,容易影響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不為也。”此文是說,這二十四種內(nèi)容不在胸中作怪,內(nèi)心平正就能安靜,安靜就能明徹,明徹就能順應自然。在《天地》篇中還指出:無色亂目,五聲亂耳,五臭熏鼻,五味濁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亂心竅,“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莊子認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達到“忘我”的境地。沒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靜”無濁,“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愉快的樣子),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在《刻意》篇中還說到,純粹而不混雜,虛靜純一而不變動,恬淡無為,行動循乎自然,這才是養(yǎng)神的方法和準則。所以,莊子《天道》強調(diào),“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