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有云,「老掉牙」,從古時開始,年齡的增長和牙齒的脫落似乎就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少人認為,老年掉牙是自然現(xiàn)象,不用特別擔心,也不說明什么問題。殊不知,在醫(y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不僅人的壽命得到了顯著延長,牙齒的壽命也被得到了科學家和醫(yī)生更深入的詮釋:人過中年的五十來歲,掉牙并不正常!
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明白牙齒為什么會脫落。除了因為外傷、齲齒等原因無法保留外,牙周病是30歲以后牙齒脫落的主要病因。據(jù)悉,我國35歲以上人群患牙周病的比例超過80%,其中35歲至44歲的成年人群中,牙齦探診出血的比例高達77.3%;中年人有深牙周袋牙周炎的比例為6%,老年人則高達10%。
然而,相當一部分人很少或從不看牙醫(yī),牙齒脫落也不予以重視,最后在中年或老年的時候,不得不選擇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修復牙齒。牙周科醫(yī)生們經常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因牙齦出血或牙周膿腫、牙齦萎縮和牙周袋來就診,但因為牙齒脫落來就診的卻很少。
周病由細菌引起。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注意清潔口腔衛(wèi)生,依附在口內的細菌就會繁殖形成菌斑,繼而定植于牙體表面形成牙石,細菌還可經由軟組織進入牙周間隙,在局部甚至更廣泛的范圍產生炎癥。
炎癥第一步表現(xiàn)為牙齦炎,可能會有刷牙出血、牙齦紅腫等癥狀;若不及時處理并針對性地進行口腔清潔,接下來會在牙齒位于牙齦以下的部分產生齦下結石,形成牙周炎。牙周炎多為慢性,會造成牙周袋、牙槽骨慢性吸收,嚴重時可發(fā)展為牙槽膿腫甚至間隙感染,并會擴散至其它間隙形成全身癥狀,這時甚至需要全身性的治療才能緩解。而牙槽骨本好比固定大樹的土壤,「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若牙槽骨吸收到了一定程度,牙齒自然開始松動,最后脫落。
牙周病的防治關鍵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但是由于牙周病的癥狀并非持續(xù)發(fā)作,而是靜止期和加重期交替出現(xiàn),加上早期癥狀并不十分明顯,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視而延誤治療。故從小小的牙齦出血開始,我們就該重視并及時就醫(yī)。同時,牙齦萎縮導致的牙齒敏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就醫(yī)后,醫(yī)生一般會建議成年人一年進行1~2次的潔牙,并定期復診;同時會教授患者正確的刷牙習慣和口腔衛(wèi)生保健要領。
需要注意的是,潔牙應該去正規(guī)的口腔醫(yī)院,這樣才能保證使用器械的清潔,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