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別名麥穗夏枯草、麥夏枯、鐵線夏枯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長在荒地、路旁及山坡草叢中,夏末時穗枯草萎,故名。夏天采擷全草,曬干入藥,為清熱散結之良品。有關此藥的命名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故事。
夏枯草的故事
從前有位書生名茂松,為人厚道,自幼攻讀五經四書,然屢試不第。茂松因此終日郁悶,天長日久,積郁成疾,頸部長出許多瘰疬(即淋巴結核),蠶豆般大小,形似鏈珠,有的潰破流膿,眾醫(yī)皆施疏肝解郁之法,無效,病情越來越重。
這年夏天,茂盛父親不遠千里尋神農。一日,他來到一座山下,只見遍地綠草茵茵,白花艷麗,似入仙境。他剛想歇息,不料昏倒在地。
茂松爹怎么也沒有料到,這百草如茵的仙境,竟是神農的藥圃。此時,神農正在給藥草澆水施肥,見有人暈倒急忙趕來救治。茂松爹醒來,謝恩并訴說了自己的苦衷。神農聽罷,從草苑摘來藥草,說:“用此草上端球狀部分,煎湯服用。”又說:“此草名‘夏枯草’,夏天枯黃時采集入藥,有清熱散結之功效。”茂生按方服之,不久病愈。后來,父子二人廣種夏枯草,為民治病,深得人心。
夏枯草的功效
性味:味苦;辛;性寒。
歸經:歸肝經;膽經。
功效:清肝明目、散結解毒。
主治:目亦羞明、目珠疼痛、頭痛眩暈、耳鳴、瘰疬、癭瘤、乳癰、痄腮、癰癤腫毒、急/慢性肝炎、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大劑量可用至30g;熬膏或入丸、散。久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1、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經,善瀉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可配桑葉、菊花、決明子等藥用。
2、乳癰腫痛。本品既能清熱去肝火,又能散結消腫,可治乳癰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本草匯言》)。
3、若配金銀花,可治熱毒瘡瘍,如化毒丹(《青囊秘傳》)。
4、清肝明目之中,略兼養(yǎng)肝,配當歸、枸杞子,可用于肝陰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張氏醫(yī)通》)。
5、瘰疬、癭瘤。本品味辛能散結,苦寒能泄熱,常配貝母、香附等藥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湯(《外科正宗》);
6、用治癭瘤,則常配昆布、玄參等用,如夏枯草膏(《醫(yī)宗金鑒》)。
夏枯草的作用
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郁結的要藥,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經的病癥。本品配以菊花、決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腫痛、配以石決明、鉤藤,可平降肝陽,治頭痛、頭暈;配以玄參、貝母、牡蠣等品,可軟堅散結,治瘰歷結核。近年來臨床上又用于腫瘤。
1、夏枯草治乳癰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匯言》)
2、夏枯草治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干為末。每服二錢,食前米飲下。(《綱目》)
3、夏枯草治瘰疬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兩,水二鐘,煎至七分,去滓,食遠服。虛甚當煎濃膏服,并涂患處,多服益善。(《攝生眾妙方》夏枯草湯)
4、夏枯草治產后血暈,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盞。(《綱目》)
5、夏枯草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共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下,無時。(《簡要濟眾方》補肝散)
6、夏枯草治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圣惠方》)
7、夏枯草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錢,膽南星五分,防風一錢,釣鉤藤一錢。水煎,點水酒臨臥時服。(《滇南本草》)
8、夏枯草治頭目眩暈:夏枯草(鮮)二兩,冰糖五錢。開水沖燉,飯后服。(《閩東本草》)
9、夏枯草治羊癇風、高血壓:夏枯草(鮮)三兩,冬蜜一兩。開水沖燉服。(《閩東本草》)
10、夏枯草治撲傷金瘡:夏枯草搗爛,罯上。(《衛(wèi)生易簡方》)
11、夏枯草打傷、刀傷。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傷處。
12、夏枯草汗斑白點。用夏枯草煎成濃汁,每天洗患處。
13、夏枯草預防麻疹:夏枯草五錢至二兩。水煎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天。(徐州《單方驗方新醫(yī)療法選編》)
14、夏枯草治小兒菌痢:二歲以下,夏枯草一兩,半枝蓮五錢;二至六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六至十二歲,夏枯草、半枝蓮各一兩半。水煎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15、夏枯草治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疼痛:鮮夏枯草全草二至三兩。水煎服。(《草醫(yī)草藥簡便驗方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