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常見幾種疾病 拔罐祛寒濕推薦穴位
摘要:走罐是在罐口涂萬花油,將罐吸附在體表后,手握罐底,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適用于腰背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多用于治療感冒、咳嗽等。
拔罐可以治療很多疾病,迅速緩解癥狀,但也有一定的適應癥,例如一般的腰背痛最適合拔罐,在背部拔火罐對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比較有效。
常見的拔罐方法分為留罐、走罐、閃罐和刺絡拔罐四類,各有其針對性:
留罐是將罐吸附在體表后,固定留置5~10分鐘,這種方法多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癥,如頸肩腰腿痛。
走罐是在罐口涂萬花油,將罐吸附在體表后,手握罐底,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適用于腰背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多用于
治療感冒、咳嗽等。
閃罐是將罐子拔住后,立即起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治療面癱常用此法。
刺絡拔罐是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皮膚局部叩刺或點刺出血,再將罐吸附在體表,拔出血液3~5毫升,多用于治療痤瘡等皮膚疾患。
沿著背部膀胱經分布的各個俞穴和五臟六腑密切相關,每星期在背部拔一拔罐,對于調節(jié)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很有益,整個人也會覺得舒服很多。針對夏季常見的幾種疾病,我們按以下方法掌握拔罐技巧后,可以自己在家操作。
拔罐祛寒濕推薦穴位
大椎穴
定位: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病癥: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風門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癥:
1.感冒,咳嗽,發(fā)熱,頭痛;
2.項強,胸背痛。
膏肓俞
定位:該穴位于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病癥:
2.其它:慢性胃炎,胃出血,神經衰弱,胸膜炎,
乳腺炎,貧血。
3.本穴為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的常用穴。
脾俞
定位:脾俞穴位于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病癥:背痛以及脾胃疾患:腹脹、腹瀉、痢疾、嘔吐、納呆、水腫等。
命門
定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間。
主治病癥:虛損腰痛,遺尿,泄瀉,遺精,陽痿,早泄,赤白帶下,
月經不調,胎屢墜,汗不出,寒熱瘧,小兒發(fā)癇,胃下垂,前列腺炎,腎功能低下。
承山
定位:取穴時應采用俯臥的姿勢,承山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主治病癥:
1、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腰背痛、自然標志取穴法腰腿痛。
2、便秘、脫肛、痔瘡等。該穴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為治療小腿痙攣,腿部轉筋的常用效穴。人體穴位配伍: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委中
定位: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病癥:
1、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
2、腹痛,急性吐瀉。
3、小便不利,遺尿。
4、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