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師提醒您,夏季來臨小心瘧疾找上門!
摘要:癥狀表現:發(fā)作癥候比較典型,可分為三個階段?!鞍l(fā)冷期”,面色蒼白,發(fā)寒戰(zhàn),雖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膚呈雞皮樣,歷時約15分鐘至1小時。
瘧疾,俗名“打擺子”,是以寒戰(zhàn)壯熱,休作有時為特征的一種疾病。有傳染性和一定的地區(qū)性,如《醫(yī)學入門》說:“疫瘧一方,長幼相似。”其發(fā)作時間,有一日一發(fā)的,有二日一發(fā)的,也有三日一發(fā)的。久瘧不愈,左脅下出現痞塊,按之作痛或不痛,此為瘧母?!端貑?瘧論》及《素問?刺瘧論》對本病的病因、病機、癥狀等均有較全面的論述?!督饏T要略》在此基礎上分類更詳,將瘧疾分為“溫瘧”、“牝瘧”、“瘴瘧”、“瘧母”等進行治療,并提出瘧歸少陽之說,對后世影響很大。
灸療辨證
1、正瘧
(1)癥狀表現:發(fā)作癥候比較典型,可分為三個階段。“發(fā)冷期”,面色蒼白,發(fā)寒戰(zhàn),雖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膚呈雞皮樣,歷時約15分鐘至1小時。“發(fā)熱期”,寒戰(zhàn)后繼以高熱,面色紅赤,大渴引飲,頭痛劇烈,甚至譫語、嘔吐,體溫可迅速上升至40℃,持續(xù)4~8小時。“出汗期”,高熱后體溫驟降,全身大汗,諸癥緩解,持續(xù)約2小時。發(fā)病時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貳零壹柒
(2)灸療原則:疏調督脈,和解少陽。以取督脈、足少陽經穴為主。
(3)灸療處方:大椎、陽陵泉。
?。?)隨癥加穴:高熱持續(xù)不退者,加合谷。
(5)方義說明:大椎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會穴,能疏調一身之陽,祛邪外出,同時清熱解表退熱;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和解少陽之邪,助大椎截瘧;合谷有較好的退熱解表、通絡鎮(zhèn)痛作用;數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2、溫瘧
(1)癥狀表現:寒戰(zhàn)、高熱發(fā)作有定時性,但以發(fā)熱重惡寒輕,或但熱不寒為特征,口渴引飲,汗出不暢,氣短胸悶,骨節(jié)酸痛,頭痛,小便短赤,大
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灸療原則:清熱,和解,截瘧。以取督脈、手陽明、任脈經穴為主。
?。?)灸療處方:大椎、曲池、神闕。
?。?)方義說明:大椎宣通諸陽之氣而祛邪;曲池為手陽明之合穴,清泄陽明,并能發(fā)汗;神闕有“臍通百脈”之說,諸穴協(xié)同驅邪外出。邪氣去則氣津復。
3、牝瘧
?。?)癥狀表現:寒熱并發(fā)有定時性,但以寒多熱少,或作寒不熱,惡寒重,持續(xù)時間較長為主要特征,寒去后發(fā)熱較輕,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脘脅痞悶,面色晄白,肢體酸楚,舌淡苔白,脈弦而遲緩。
?。?)灸療原則:溫化、和解、截瘧。以取手少陽、任脈穴為主。
?。?)灸療處方:中脘
?。?)隨癥加穴:惡心嘔吐者,加內關。
?。?)方義說明: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陽、足陽明、任脈、手太陽之會穴,
健脾和胃,疏調胃腸氣機;內關則是心包經之絡穴,別走手少陽,古有“胸脅內關謀”之說,可降逆止嘔。
4、瘧母
(1)癥狀表現:有瘧疾反復發(fā)作史,左脅下出現癥塊,觸之有形,按之壓痛,或脅肋脹痛,面色少華,形體消瘦,食少倦怠,舌質紫黯,有瘀斑,脈細弦。
?。?)灸療原則:健脾養(yǎng)血,散結軟堅。以取足太陽、足太陰、足陽明、足厥陰經穴為主。
?。?)灸療處方:脾俞、章門、豐隆、三陰交。
(4)隨癥加穴:①貧血明顯者,加膈俞、肝俞;
?。?)方義說明:脾臟之背俞健脾益氣,助運化
痰;臟會章門健脾化滯,疏肝散結;豐隆化痰,三陰交活血行氣;加膈俞、肝俞調補氣血。全方既有利于氣血恢復,又有助于癥積的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