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有關舌診的論述,繼承了內經舌診之經驗,將舌診分為舌質、舌苔、舌味三大類,發(fā)展了漢以前的舌診內容,將舌診廣泛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甚至作為疾病的鑒別要點來指導臨床治療。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書中,有關舌診內容的條文,計三十條,其中以《傷寒論》中太陽病、陽明病居多?!秱摗妨浄肿C有四經涉及舌診?!督饏T要略》所述四十余種病證,有七種疾病使用舌診,輔助辨證。其運用范圍之廣,遠較《黃帝內經》為甚,而且所創(chuàng)“舌胎”一詞,為后世沿袋,并發(fā)展成為“舌苔”,茲就張仲景舌診規(guī)律初探于后,請讀者斧正。
1
張仲景舌診的一般規(guī)律
張仲景運用舌診診斷疾病,常根據臨床要求不同而有側重地進行。就大概而言,凡診察三陽經病證、六腑病證,其重點在于查舌苔的變化;凡診察三陰經病證、五臟病證,其重點在觀舌質的形態(tài)改變。這是因為三陽經病證、六腑病證,多為外邪侵襲所致,其病位表淺,正氣尚未虛衰,邪正相擾,每易傳聚成苔;三陰經病證、五臟病證,多屬轉化而致,病程已長,多損傷氣血津液,易造成舌質、舌體的變化。故需根據臨床需要,有重點地查舌質或查舌苔?!秱摗范偃畻l云:“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二百二十二條:“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治”。因病邪尚淺,故均查舌苔的變化?!督饏T要略》“中風”病“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則以舌體變化來作為病邪入藏的征象。
2
張仲景舌診的臨床目的
張仲景運用舌診,與其脈診一樣,常常不只說明一個癥狀表現(xiàn),而是闡述一種病因病機,或者是作為臨床用藥。判斷預后的一個標準。
推求病因:《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云:“病者腹?jié)M,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為實,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腹?jié)M按之痛者為實邪,但苔黃為實熱之邪,故可攻下。實熱外泄,則黃苔自退。又《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云:“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這一條之所以言瘀血,并不在于胸腹?jié)M與不滿,而是在于“唇痿舌青”。212論述病機:《傷寒論》二百二十一條云:“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心中懊,口干舌不燥者,梔子豉湯主之”。二百二十二條云:“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參湯主之”。同為陽明病,一為熱邪留擾胸膈,一為熱甚傷津;反映在舌苔上,一潤一燥,證理自明。又《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篇》:“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涎”。臟腑經脈多連舌本散舌下;風邪中臟,臟氣不能滋養(yǎng)舌體,故舌體虛用而難言。
確立治則《:傷寒論》一百三十條云“: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又《傷寒論》一百八十九條云:“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傷寒論》二百三十條:“脅下硬滿,不大便,宜小柴胡湯”。此2條因口苦苔白,病在少陽,均不宜攻下。而《傷寒論》一百七十三條、一百七十五條之少陰可下證,其關鍵莫不在口苦干燥。可見疑是之間,憑舌診亦可確立治療原則。
判斷預后:《傷寒論》三十條云:“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者,勿妄治”。一百九十二條則云:“藏結,舌上滑苔者,難治”。
鑒別診斷疾病《: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腹?jié)M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對此“舌”字,歷代醫(yī)家多疑為“身”字之誤,但《金匱要略心典》仍認為是“舌”字,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與參證。
3
張仲景舌診的臨床評價
舌診雖可指導辨證,確定治療法則,但張仲景臨診,卻又不拘于一舌一苔,應用極為靈活。同一病證,舌象不同,治法有別:不同的舌象往往可以反映不同性質的病邪和不同的癥理機轉,即使同一證候,舌象不同,治療亦有差別。如前所述之《傷寒論》二百二十一條梔子豉湯與二百二十二條白虎人參湯證,舌苔潤燥不同,病情輕重有異,故治療一輕宣郁熱,一苦甘寒清熱生津。
同一舌象,機理不同,治療各異:《傷寒論》一百三十七條:“太陽病,重發(fā)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曰,舌上燥而渴,曰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一百六十八條:“傷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曰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腹?jié)M,口干舌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三者雖都有舌干燥之癥狀,但一為熱盛傷津,一為氣不化津,一為飲熱內結,診法迥異,治法當然不同。
降壓。用于高血壓。
健客價: ¥30滋陰,養(yǎng)血,補心安神。用于心陰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干燥。
健客價: ¥16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客價: ¥13消食,導滯,和胃。用于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健客價: ¥12.8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健客價: ¥15益氣健脾,和胃。用于脾虛氣滯,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泄。
健客價: ¥18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用于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
健客價: ¥22散風祛濕,舒筋活絡。用于風寒濕邪閉阻所致的痹病,癥見關節(jié)疼痛、沉重、屈伸不利、手足麻木、腰腿疼痛。
健客價: ¥17.5疏肝健脾,養(yǎng)血調經。用于肝氣不舒所致月經不調,胸脅脹痛,頭暈目眩,食欲減退。
健客價: ¥28.5解表散熱,疏肝和胃。用于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吐,口苦咽干。
健客價: ¥28健脾和胃,消積增食。用于小兒乳食內滯所致厭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面色無華,形體消瘦,大便失調的輔助治療。
健客價: ¥28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
健客價: ¥13.5溫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脹滿,嘔吐酸水或清水。 溫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脹滿,嘔吐酸水或清水。
健客價: ¥18滋腎養(yǎng)肺。用于肺腎陰虧,潮熱盜汗,咽干,眩暈耳鳴,腰膝痠軟。
健客價: ¥15.5溫補氣血。用于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頭暈自汗,體倦乏力,四肢不溫,月經量多。
健客價: ¥16滋腎養(yǎng)肝。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
健客價: ¥25溫補腎陽。用于腰膝酸軟,肢冷尿頻。
健客價: ¥23滋陰補腎。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健客價: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