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通血活,百病自消!
人的血液暢通,身體才能健康,就好比河流里的泥沙或是人們亂扔垃圾,就會導致喝到堵塞,不能正常流動,而血液也是如此。如果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或是血流遲緩,血管壁不光滑,就會導致瘀血阻滯,血液流通不暢、阻滯就會成為你健康的隱形殺手。
很多女性在月經來的時候都有血塊、月經的顏色偏深,甚至是嚴重痛經,備受折磨。中醫(y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這只是因為你的血液變的“慵懶”、不通暢了,也就是血瘀的表現。
經絡堵塞,經氣運行不起來,就會導致血瘀,從而形成各種疾病。簡而言之,生命就是氣血的運行,氣為萬物的主宰,一切疾病皆因氣血出了問題。氣虛、氣郁、血虛、血瘀……萬變不離其宗,解決了這些問題,則病自愈。
氣是血的發(fā)動機!
“氣”為生命之主宰,“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說明“氣”在生理功能上的重要地位。“百病皆生于氣”,說明“氣”之與病密切攸關。如“氣有余便是火”,“氣滯血瘀”,“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等,故氣虛、氣實、氣滯均可引致疾病,失治則成難病。
據此,調理內科雜癥往往可以獨辟蹊徑,取溫運陽氣、調氣、降氣、利氣、升氣諸法治療難病而取效,這里討論一下溫運陽氣!“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為生命所系,溫陽可使危病復蘇。
此法用之得當,可改變正邪關系,而艾灸就是溫運陽氣的不二選擇!曾經有位灸友患慢性鼻炎,屢治不效,遍服蒼耳子散及多種成藥,病情毫無緩解的趨勢,終日鼻塞流涕,后改用艾灸,一舉而定,從未復發(fā)。(取穴:印堂、迎香、鼻梁、太陽、合谷、肺俞)
淤血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一般而論,凡離開經脈之血不能及時消散和瘀滯于某一處,或血流不暢,運行受阻,郁積于經脈或器官之內呈凝滯狀態(tài),都叫血瘀。常見原因:氣滯→血行不暢→瘀血(氣滯血淤);氣虛→運血無力→瘀血(氣虛血淤);血寒→寒主凝滯;血熱→血受煎熬;濕痰阻遏→脈絡不通→血瘀。
并且一般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后病者為病因,先病后瘀者為病理。然而這種區(qū)別并沒有重要的意義,所以統(tǒng)稱“瘀血”。體內瘀血阻滯常表現為身體特定部位的疼痛,痛處固定,以刺痛為主。
血瘀癥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1、頭痛、頭暈、失眠、健忘;
2、胸痛、胸悶、心悸;
3、肢體發(fā)涼、麻木、疼痛;
4、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月經有血塊等。
5、面色發(fā)黑、黑眼圈、色斑;
6、口唇、舌頭顏色紫暗;
7、皮膚干枯、粗糙、脫屑、瘙癢;
9、體內有腫塊,疼痛且長期不能緩解。
調暢血氣是治病的基本法則!
《普濟方》云:“人之一身不離乎氣血,凡病經多日療治不痊,須為之調血”《醫(yī)學準繩》曰:“夫人飲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都指出瘀血與疾病的重要關系。
《黃帝內經》:“經絡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人類之疾病,大凡都與經絡有關。人體經絡是人的生命線,它維系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中醫(yī)處病之根本,而通經絡、調氣血即是治病養(yǎng)生之關鍵。
可見古人早就肯定了調暢血氣是治病的基本法則!
艾灸讓你的血液動起來!
艾灸具有雙向調整作用:“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脾、肝、腎經;芳香溫散,可升可降”我來說這個可升可降,就包含了,艾葉可以止血活血,它具有調理的雙重作用。
所以當你淤血,瘀滯,寒凝,氣滯的時候,艾灸可以幫助你疏通;幫助你消融;當你需要調養(yǎng)的時候,當你宮寒不孕,心腹冷痛的時候,他可以幫助你溫經散於,調整體內環(huán)境。
這就是艾灸的雙向調整作用,對于氣血的調整是很有效的。
活血化瘀取穴:
1、膈俞
2、神闕、氣海
3、曲池
4、合谷
5、血海
6、三陰交
7、太沖
艾灸方法:艾灸盒灸或懸灸,肢體每穴15-20分鐘,軀干每穴30-40分鐘,循序漸進的延長單次艾灸時間。
艾灸不可天天進行,建議一周內需休息1-3天,根據各自的承受力以及感覺來定,感覺不易上火、感覺不燙、感覺舒適,都可適當提高艾灸頻率。
ps:以上穴位艾灸一兩次肯定是看不到什么大效果的,要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