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多見于半歲以下嬰兒。又稱夜驚癥,俗稱“夜哭郎”。
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時啼哭,甚至通宵達旦,故曰夜啼。時間久了,會影響小兒健康,又會影響家長的工作和學習。小兒夜啼在生理上,多與饑餓、口渴、太熱、太悶、尿布潮濕、白天過度興奮等有關;至于疾病,則多見于發(fā)熱、佝僂病、蟯蟲病、骨和關節(jié)結核,或經常鼻塞,扁桃體過大妨礙呼吸等。小兒每到夜間即高聲啼哭,呈間歇發(fā)作,甚至通宵達旦啼哭不休,白天卻安靜不哭,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因多為脾寒、心熱、驚駭、積滯四類?;純阂话闳砬闆r良好,與季節(jié)無明顯關系。
現代醫(yī)學主要采取病因祛除與對癥治療來治療本病。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熱、驚恐所致。脾寒者,常因孕婦素體虛寒,胎兒出生后稟賦不足;或因其母貪涼,喜飲生冷;或護理小兒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滯,氣機不利。夜屬陰,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故寒痛而啼者皆屬于脾。心熱者,常因孕婦脾氣燥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之物,活伏熱郁,內踞心經,胎兒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內有蘊熱,心火上炎,積熱上擾,則行神不安。心生活屬陽,故夜見煩躁啼哭。驚恐者,心主驚,心藏神,小兒心氣怯弱,智慧未充,若見異常之物,或聞特異聲響,而引起突然驚恐,驚則傷神,恐則傷志,致使心神不寧,故在睡眠中發(fā)生驚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