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大麥芽)的功效與作用
摘要:麥芽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發(fā)芽穎果。大麥一年生草本,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麥芽生長全年皆可進行,但以冬、夏二季為好。氣無,味微甘。以色淡黃、有胚芽者為佳。
本品為常用中藥。始載《名醫(yī)別錄》,列于糖項下。原名麥蘗。
別名:大麥芽。
來源: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麥(芒大麥)的穎果,經(jīng)水濕生芽后的干燥加工品。栽培。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性狀鑒別:本品呈棱形,長8~12毫米,中部直徑2.5~3.5毫米。表面有兩片不易削落的稃殼,淡黃色,背面及兩側(cè)有脈5條,腹面有縱溝一條,基部有數(shù)條長1厘米左右的須根。稃內(nèi)含種仁一粒。質(zhì)堅,粉性。氣無,味微甜。以色黃,粒大,有須根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淀粉分解酶、乙種和丙種維生素等。
功效與作用:疏肝醒胃、消食除滿、和中下氣,其原理為:
1、健胃。用麥芽煎液胃內(nèi)灌注的實驗證明,麥芽對胃白酶分泌似有輕度促進作用,對增加胃酸(總酸和游離酸)的分泌亦似有輕度的作用。
2、退乳。臨床觀察,于產(chǎn)后回乳(如產(chǎn)婦無兒飲乳)或哺乳婦女在嬰兒斷乳時,因乳汁滯留,乳房脹痛,可用本品退乳,前人認(rèn)為這與散血行氣有關(guān)。
炮制:生用、炒用或炒焦。
效用:健脾胃,消食積。
臨床應(yīng)用:1、用于健胃,治一般消化不良,對米、面食積和果積(食水果過多而致的消化不良)有化積開胃的作用??梢曌飨淖甜B(yǎng)藥,常配神曲、
白術(shù)、陳皮,方如小兒傷食方。疾病過程中如有胃口不佳,消化力弱、
舌苔厚膩,可在治療方劑內(nèi)酌加麥芽。
2、用于退乳,利用麥芽的溫通作用,減輕乳母斷乳后的乳汁滯流,從而消除脹痛,但此時麥芽用量宜大,用生麥芽120g,微火灼黃,水煎服,或用麥芽60g(炒研末),每服15g,溫開水送下,效果較好。此外,服補藥(如黨參、
黃芪等)而防其脹滿時,可酌加麥芽助消化。
附:1、生麥芽醒胃作用較好,食欲不振者可用之,小孩尤為合適;炒麥芽性較溫和,食物吸收不良,大便稀爛者用之較好,退乳也用炒麥芽;從對淀粉的消化力而論,生品大于炒焦(但微炒則影響不大);2、前人有謂孕婦忌用麥芽,恐有礙胎,但實際上只要對癥,孕婦也可用麥芽,但不宜長服,以免“削氣”過甚。又炒麥芽服用過多時會影響乳汁分泌,哺乳婦宜慎用。
用量:本品用量宜稍大,量小無效,入煎劑一般每服12~30g(小兒酌減)。粉劑沖服每次6~15g,效果較好(對淀粉的消化力粉劑大于煎劑)。
處方舉例:小兒傷食方:麥芽6g,谷芽6g,
山楂4.5g,萊菔子3g,陳皮2.4g,連翹3g,神曲6g,白術(shù)3g,水煎服。
注:大麥有芒大麥、米大麥兩種,米大麥無芒,形似小麥,但粒稍肥大。藥用為芒大麥(糖麥)。另有少數(shù)地區(qū)以小麥的穎果發(fā)芽后作麥芽用。臨床習(xí)慣認(rèn)為生用能下乳,炒焦斷乳。確否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