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很多中老年人都有練習太極的習慣,作為初學太極的你應該要注意哪些常見的誤區(qū)呢?同時,有很多初學太極必須要知道的軀干姿勢也來為大家總結總結,快來一起看看吧。
初學太極的軀干姿勢
胸:太極拳采用的是腹式深呼吸,因此胸部應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頻率的情況下來加強呼吸的深度,借以減除運動中氣喘的現(xiàn)象。含胸是胸部要有寬舒的感覺,它有利于做好腹式深呼吸運動。練習到一定程度時,以身領手,以手領身,順勢轉圈,這時胸肌不但起著伸縮的作用,還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動的作用,這樣對健身和技擊都有很大的作用。胸的虛實管兩手,胸微內(nèi)含,兩鎖骨松沉,動作時左右胸肌交替地變換虛實,弧形旋轉,就能夠正確有效地發(fā)揮"上于兩膊相系"的攻防作用和虛實變換。動作越練得細微精確,增強體質的效果就越好。下肢虛腿要與含胸"相吸相系",使上下對稱。
背脊:"含胸"和"拔背"是聯(lián)在一起的。拔背是當胸略內(nèi)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而兩肩中間脊骨(頸下脊椎第三根脊骨)有鼓起上提并略帶往后上方拉起,不能單純地往后拉。這樣,背部肌肉就有一定的張力和彈性。由于背脊同肩臂相連,太極拳所論的"力由脊發(fā)",實際上是肩和背的肌肉一齊配合用力,而不是一部分肌肉孤立地用力。含胸拔背的姿勢要自然,胸背部肌肉的松沉不能故意用力做作。
腹:太極拳的腹式深呼吸運動和含胸拔背的細致練法,對預防和治療內(nèi)臟器官、機能的各種慢性疾病極有成效。氣沉丹田是通過腹式深呼吸來實現(xiàn)的,腹式深呼吸有助于潤滑內(nèi)腸和增強腹壁肌的韌性和彈性,使橫膈運動。腹部時松時緊運動著,練習時間長,腹部逐漸充實圓滿,富于韌性和彈性,可以增強抵抗力。初學時注意放松腹部肌肉,到動作熟練些,再做腹式呼吸,使小腹充實。
腰:腰是上下轉動的關鍵,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重心的穩(wěn)定以及使勁力到達肢體各部位,都起著主要作用。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要松而沉,又是為了使氣沉丹田能夠沉得充分,使上體氣不上浮,下肢穩(wěn)當有力,而又轉動靈活。為了防止把腰誤練成為內(nèi)凹或外凸的形狀,又要求腰部能直。直腰還能夠使得腹肌松弛,從而在練拳時對呼吸深長有利。太極拳注重身法,因此總的虛實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在動作時左右腰隙交替抽換來分虛實。腰隙管兩腿,腰隙實的一面,下邊的腿也實:腰隙虛的一面,下邊的腿也虛。但仍需貫徹"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原則,使實不沾煞而偏沉,虛非無意而偏浮。
臀:臀部的生理構造是微向外凸,但在練習時如果過于外凸,必有彎腰、低頭之病,故太極拳家提出"斂臀''的要求。練拳者應注意不要蹶起屁股,應注意向里收進。"斂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氣沉丹田和襠部會陰虛虛上提的配合,能使腹部充實。加強橫膈呼吸運動的作用,能使腹肌、大小腸、泌尿系統(tǒng)和腎臟獲得更好的、有規(guī)律的鍛煉,也有助于提高腹肌的韌性和彈性。其次,"斂臀"后臀部易于保持中正,不像凸臀那樣容易扭臀。而常常使"尾閭中正"受到影響。斂臀也必須在做到其他各項要求的基礎上,特別要在做到正確松胯和屈膝的情況下,才能做好。
接下來,還有練習太極的常見誤區(qū),繼續(xù)來看看吧。
初學太極的常見誤區(qū)
急于學多的動作。造成動作規(guī)格練的不扎實,不到位,你動作做得不充分,勁力沒展開,效果就不充分,克服這一點的關鍵在開始學習是不要急于追求數(shù)量,而要要求質量,而且始終僅僅抓住規(guī)格這個要點,貫穿于練拳的全過程。
練拳時心不靜。太極拳是身心并練的運動,心靜則氣順,前人在說及修養(yǎng)時有句話叫“偷得浮生半日閑”,我們在練拳時要偷得半小時閑,拋開一切雜念,專心練拳。太極拳區(qū)別于其他運動的特點之一是對性情、心境的陶冶。
套路不連貫。每個動作倒是做得不錯,但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續(xù)性平滑不夠,太極拳的套路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是一個一個實體的連接,轉折處處理不好,拳的意味就出不來,你練得也就不舒服。所以要細心研究每個式子之間的連帶關系,認真處理好過度,這樣太極拳就成了一個圓。
練習太極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