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白內障是指凡是各種原因如老化、遺傳、局部營養(yǎng)障礙、免疫與代謝異常、外傷、中毒、輻射等,都能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導致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而發(fā)生混濁,稱為白內障。此時光線被混濁晶狀體阻擾無法投射在視網膜上,就不能看清物體,從而產生了外傷性白內障。那么,在臨床上,外傷性白內障的診斷鑒別主要是通過實驗室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相結合起來。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需要急診手術時,術前需要進行血常規(guī)、PT、APTT、血液生化等常規(guī)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對于復雜性眼外傷的病例,在疾病早期當屈光間質受累無法窺及眼內情況時需要借助B超、X線及CT明確球內破壞情況。有異物存留時需要定位并制定異物取出的方法。在外傷后期,眼內情況穩(wěn)定后,按白內障術前常規(guī)進行角膜內皮細胞計數(shù)、視網膜電圖(ERG)、視覺誘發(fā)電位(VEP)等檢查,對術后視力進行預測。
1。輻射性白內障
?。?)患者有受輻射的歷史。
?。?)慢性X線等輻射損傷晶狀體,混濁多從后極部開始,初期可有后囊下皮質小泡,后囊下霧狀混濁及后囊下皮質點片狀混濁3種表現(xiàn),可單獨發(fā)生,但多為混合型。
?。?)后囊下皮質層出現(xiàn)空泡,空泡小而圓,或長期不變,或經干酪狀變?yōu)樾“c,不能自行吸收,且逐漸向前部及赤道部擴展。
?。?)日久,后囊下皮質混濁多呈霧狀與點片狀混雜,整個呈薄圓片狀,初期皆局限于后極附近2mm半徑范圍以內,距后囊近而距核后部遠。
2。高度近視性后囊下皮質混濁常帶棕色,且自核后起皮質全部混濁。
3。糖尿病引起的晶狀體病變雖可位于后囊下皮質內,但小空泡較大,不圓,數(shù)量多,集成群,互相融合,可增大或縮小,輻射所致的小泡主要位于后極后囊下,不達正后極處,它的特點為小而圓,小泡形態(tài)穩(wěn)定,長期不變,這些小泡與糖尿病所致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