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wǎng) > 新聞頻道 > 醫(yī)藥資訊 > 疾病資訊 > 當不寐伴有腳冷、明顯畏寒等癥狀,來試試溫潛法辨治

當不寐伴有腳冷、明顯畏寒等癥狀,來試試溫潛法辨治

2018-01-04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lián)盟 美容護膚
摘要:炮姜苦降之性較強,可增強此方的溫潛作用;砂仁、黃柏、炙甘草為封髓丹,可引導上浮之真陽歸位,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謂之“乃納氣歸腎之法……能治一切虛火上沖。

  不寐是以經(jīng)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疾病,俗稱失眠?;颊叨啾憩F(xiàn)為入睡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多夢等。歷代醫(yī)家對不寐均有論述,且治療方法豐富。不寐的病機可總體概括為“陽不入陰,陰陽失交”,包括陰虛不能納陽,或陽盛不得入陰。臨床治療多從氣郁化火,擾動心神;胃氣不和,痰熱內(nèi)擾;陰虛火旺,心腎不交;思慮勞倦,內(nèi)傷心脾;心膽氣虛,易驚善恐;瘀血停滯,血不養(yǎng)神等方面考慮。

  郭立中曾任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急難癥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yī)師,先后師從傷寒大家杜雨茂、腎病學家葉傳蕙、國醫(yī)大師周仲瑛等,擅長內(nèi)科危急重癥及疑難雜病的治療,對不寐癥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

  筆者有幸跟隨郭立中學習,目睹其起初對于不寐患者亦按照傳統(tǒng)方法進行辨證論治,多能獲效,但效不持久,甚至個別患者仍效果不顯,飽受不寐煎熬。郭立中進而潛心鉆研這些病例,發(fā)現(xiàn)他們在臨床表現(xiàn)上除難以入寐外,多伴有腳冷,即使口干口渴卻飲水不多或渴喜熱飲,舌淡胖苔水滑,甚至個別患者有明顯畏寒、怕冷等陽虛征象,結(jié)合《傷寒論》白通湯、通脈四逆湯條文,深悟“陽不入陰,陰陽失交”中,還當有“陽氣虧虛,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陰陽不交”的情況,遂采取溫潛浮陽、導龍入海的方法治療,效如桴鼓,介紹如下。

  基本方藥

  處方:制附子(先煎2小時)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白術(shù)15克,砂仁(后下)15克,黃柏15克,木蝴蝶20克,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生龍齒(先煎)30克,炒酸棗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若患者盜汗明顯,可將生龍骨、生牡蠣改為煅龍骨、煅牡蠣;頭暈、耳鳴明顯,加磁石(先煎)30克;失眠頑固,伴有心煩不安,加合歡皮15克,夜交藤20克。

  方義分析

  此方由當代扶陽大家盧崇漢四逆法加封髓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而來。方中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大補元陽,溫暖腎水;炮姜苦降之性較強,可增強此方的溫潛作用;砂仁、黃柏、炙甘草為封髓丹,可引導上浮之真陽歸位,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謂之“乃納氣歸腎之法……能治一切虛火上沖。”又加白術(shù),配合炙甘草補土伏火,使元陽封藏,不致散失;木蝴蝶能加強封髓丹的潛下作用,可視為封髓丹的增效劑;龍骨、牡蠣、龍齒重鎮(zhèn)安神,鎮(zhèn)納虛陽;龍骨、牡蠣同用,可交通陰陽,為治不寐之佳配;桂枝合甘草、龍骨、牡蠣,乃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之意,能鎮(zhèn)納心陽,治療虛煩,兼桂枝能走肌表、上焦,驅(qū)散寒邪,為元陽歸位宣通通路;輔以酸棗仁,益心養(yǎng)肝安神;朱茯神寧心安神,交通心腎。諸藥共奏溫潛浮陽、導龍入海、交通心腎之功。

  適用范圍

  此方臨床用于治療陽氣虧虛,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心腎不交之不寐。證見入睡困難,或寐而易醒,多夢,伴雙腳發(fā)涼,口淡不渴,或口渴而喜熱飲,目暝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舌質(zhì)淡胖有齒痕,苔白膩潤滑,脈細無力或浮大而空,同時伴有咽干、口糜、牙齦腫痛等頭面五官諸般虛火上浮之癥。

  典型病例

  案例一:金某,女,72歲。2010年12月16日初診。自述失眠多年,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能再寐,耳鳴如蟬,咳嗽時作,咯痰色白質(zhì)稠,口干喜熱飲,納可,易汗,腰酸痛,下肢涼甚。小便點滴不暢,夜尿3次。大便日2~3次,質(zhì)軟,成形。既往有糖尿病、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史??淘\見舌質(zhì)淡紅,體胖大,邊有齒印,苔薄黃膩。左脈弦細,尺浮大;右脈緊。

  診斷:不寐(真陽下虛,虛火上浮,心腎失交)。

  處方:制附子(先煎2小時)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炒白術(shù)15克,砂仁(后下)15克,黃柏15克,木蝴蝶20克,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各30克,生龍齒(先煎)30克,炒酸棗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磁石(先煎)30克。日1服,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服。晚上服藥需睡前30分鐘涼服。忌生冷、黏滑、辛辣刺激、酸澀等食品。

  2010年12月23日二診:藥后睡眠明顯好轉(zhuǎn),腰酸消失,耳鳴減輕,口干不顯,咳嗽時作,咯痰減少,易自汗,小便量少不暢,大便日2次,質(zhì)常。舌黯,邊有齒印,苔白膩。左脈弦細,尺浮細;右脈弦,寸緊。初診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時)90克,炮姜60克,磁石(先煎)60克。7服。

  2010年12月30日三診:藥后癥減,納可寐安,大便日3~4次,便后腹痛,腰痛,余無不適。舌淡紅黯紫,苔薄白,脈浮大有根。初診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時)90克,炮姜75克,炙甘草10克,加骨碎補15克。7服。

  2011年1月6日四診:患者自述睡眠已基本正常,諸癥均見好轉(zhuǎn),故以初診方續(xù)服,鞏固療效。隨訪3個月睡眠基本正常。

  患者證見一派腎陽虛衰之象,按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病提綱所述,當見“但欲寐”,患者反不寐。只因腎水極寒,逼迫虛衰之真陽浮于上,陽不入陰,陰陽失交。故用此方溫腎水,潛真陽,交通陰陽。又患者腰痛明顯,加骨碎補補腎強骨。因附子性大熱,下焦寒極非此不能愈,但假熱在上,熱藥熱服則兩熱相爭,格拒不納,故熱藥涼服,騙過咽喉這一關(guān)?!秲?nèi)經(jīng)》中稱此法為偷渡上焦,亦屬《內(nèi)經(jīng)》治則中反佐法之一。

  案例二:崔某,女,23歲。2011年2月17日初診。自訴入睡困難伴五心煩熱1年。面色淡白,疲倦欲寐,氣短少息,形寒怕冷,煩渴欲飲,入夜尤甚,唯喜熱飲,納香,情緒佳。大便日1~2次,質(zhì)常;小便調(diào)。平素月經(jīng)30天一潮,6天凈,量色質(zhì)常,無血塊,不痛經(jīng),末次月經(jīng)2011年2月6日??淘\見舌淡苔薄白潤,邊有齒痕。左脈寸關(guān)弦滑,尺虛??;右脈虛細。

  診斷:不寐(真陽下虛,虛火上浮,心腎失交)。

  處方:制附子(先煎2小時)60克,炮姜30克,炙甘草5克,生白術(shù)15克,砂仁(后下)15克,黃柏15克,木蝴蝶20克,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克,生龍齒(先煎)30克,炒酸棗仁20克,朱茯神15克,桂枝30克。7服。日1服,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晚上服藥需睡前30分鐘,涼服。忌生冷、黏滑、辛辣刺激、酸澀等食品。

  2011年2月24日二診:其母代訴藥后睡眠改善,后因勞累過度,又有所復發(fā),入睡稍困難,疲倦少氣,口渴喜熱飲,五心煩熱,大便2天1次,質(zhì)干,小便調(diào)。初診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時)75克,炮姜50克,生龍齒(先煎)45克。7服。

  2011年3月3日三診:患者自述藥后失眠仍有反復,多夢易醒,疲倦氣短,納佳,怕冷,小便頻;大便日1次,質(zhì)常。舌淡紅苔白,邊有齒痕。脈左尺偏浮。初診方改制附子(先煎2小時)90克,炮姜60克,炙甘草10克,朱茯神20克,炒酸棗仁30克,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45克,生龍齒(先煎)60克,加肉桂(后下)15克。7服。

  2011年3月10日四診:藥后睡眠改善明顯,入睡易,入夜身熱,二便調(diào)。7服。

  2011年3月17日五診:諸癥明顯改善,睡眠恢復正常,上方續(xù)進,以資鞏固。患者停藥后,隨訪2個月,諸癥未見反復。

  患者入睡困難兼有五心煩熱、煩渴等癥,似是陰虛內(nèi)熱擾神,然疲倦氣短,怕冷,面色淡白,雖渴而喜熱飲,參之舌脈,實為一派陽虛征象,當屬“真陽下虛,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上,陰陽不交”,若未辨明證屬陽虛,反滋陰降火,實不啻“雪上加霜”。陰陽不辨,治亦罔效。是故鄭欽安有云“醫(y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治以溫潛之法,病情很快緩解。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chǎn)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