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九九热国产,毛片aaa

您的位置:健客網 > 新聞頻道 > 醫(yī)藥資訊 > 健康頭條 > 韓啟德院士:健康人不宜普遍癌癥篩查

韓啟德院士:健康人不宜普遍癌癥篩查

2016-11-10 來源:醫(yī)師報  標簽: 掌上醫(yī)生 喝茶減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減肥 cps聯盟 美容護膚
摘要:目前應該著力研究進展緩慢的惰性腫瘤,爭取找到好的簡便診斷指標;不能把切除腫瘤組織和殺死癌癥細胞作為主要治療目標,而要針對癌癥的病因來治療,尤其是以恢復和增強自身免疫能力為重點。

  “我國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治愈率提高,死亡率下降,這一結果能簡單地歸功于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嗎?不一定。”在11月5日于遼寧省大連市召開的“醫(yī)學與人文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院士提醒醫(yī)學界,癌癥患者生存率提高和死亡率下降,治療技術的進步是重要原因,和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可能并沒有直接關系,不應提倡普遍性癌癥篩查策略。

  “早發(fā)現、早診治”立了大功?

  早發(fā)現、早治療長久以來一直是醫(yī)學上對付癌癥的信條。一種普遍的想法認為,癌癥治好了歸功于“早發(fā)現、早診治”;沒治好,是因為發(fā)現晚了。早發(fā)現的“能耐”真那么大?

  韓啟德院士談到,這些年,我國癌癥發(fā)病率顯著增高,2013年與1990年相比,癌癥新發(fā)病例數增加81%,其中肺癌由26.2萬到59.4萬,增加1倍多,乳腺癌由9.8萬到26.6萬,增加近2倍,前列腺癌增到5倍。

  20多年,癌癥增長那么多,可能的原因有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生腫瘤的機會相應提高、生活方式改變、環(huán)境惡化等。韓院士則提出另一種可能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不是只是發(fā)現了更多沒癥狀和體征的、在原有條件下不能發(fā)現的、進展很慢或不會轉移、即使不發(fā)現不治療也無礙的所謂“早期癌癥”?

  如美國一項PLCO篩查研究,在76685例55~74歲男性中,篩檢組38340例,每年檢測1次PSA加直腸指診;對照組38345例,不做任何篩檢。92%的人完成了10年隨訪,57%的人完成了13年隨訪。結果顯示,篩檢組發(fā)現前列腺癌108.4例/萬人,對照組發(fā)現97.1例/萬人,篩檢組較對照組多檢出了12%的患者;但死于前列腺癌的患者在篩檢組為3.7例/萬人,與對照組的3.4例/萬人,無統計學意義。這一研究說明,采用PSA加直腸指診作為指標來篩檢前列腺癌是沒有意義的。

  不過歐洲7國前列腺癌隨機篩查研究的結果有所不同。該研究納入182000名50~74歲男性(其中162243人年齡為59~69歲),其中72890人每4年做一次PSA檢查,其余為對照組,不做檢查。平均9年隨訪中,累積發(fā)病率在篩檢和未篩檢人群分別為8.2%和4.8%,有顯著差異,而且篩檢組的死亡率相對下降了20%。然而如果進一步思考,死亡率相對下降20%意味著什么?由于前列腺癌的人群每年的死亡率只有0.3‰~0.4‰,所以9年間兩組間的實際死亡率之差僅為0.71‰,說明每篩選1409人才能減少1例死亡;而根據發(fā)病率之差,每篩選1409人,將多檢出49例患者,其中48例屬于過度診斷。

  所以綜合來看,被篩檢者并沒有從診斷和隨后的治療中獲得益處。

  小心早期篩檢技術的負面效應

  韓院士指出,應重視癌癥篩查的負面效應。以低劑量螺旋CT篩查肺癌為例,假設其靈敏度和特異性均為99%,假設肺癌發(fā)病率為100/10萬,在100萬人口中進行肺癌篩查,應有1000人實際患有早期肺癌。那么,實際患有肺癌的患者可被篩查出1000×99%=990人,而未患肺癌的99.9萬人中會有9990(1%)的人被誤診為肺癌。也就是說,被查出肺癌的990+9990=10980人中,有9990人為誤診,假陽性率高達91%,這91%的誤診人群會產生非成嚴重的心理負擔或接受本沒有必要的進一步檢查。因此,韓院士認為,癌癥篩查應只針對高危人群。

  腫瘤篩查不當對患者造成的危害總體來講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過度治療。即對篩查結果陽性但病情進展非常緩慢或不會造成機體損害的腫瘤采取不必要的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2)心理壓力巨大。患者在癌癥意味著死亡的固有觀念影響下,一旦被告知患有癌癥,其精神瀕臨崩潰,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3)假陰性的誤讀。大部分人認為如果篩查各項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就說明肯定沒得癌癥。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qū),各種篩查指標只能作為輔助診斷,有時已經確診的癌癥其各項篩查指標均為正常,忽視假陰性的存在會導致漏檢致命腫瘤。在上述三個方面的危害中,過度治療是最嚴重也是最難以避免的,需要予以特別重視。

  醫(yī)學決策不能被數據“綁架”

  韓院士提出,目前應該著力研究進展緩慢的惰性腫瘤,爭取找到好的簡便診斷指標;不能把切除腫瘤組織和殺死癌癥細胞作為主要治療目標,而要針對癌癥的病因來治療,尤其是以恢復和增強自身免疫能力為重點。

  另外,對早期發(fā)現的“癌種”,不能采取“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人”的輕率舉措。對癌癥患者的判斷和處置,由于普遍存在的恐懼感,要比其他疾病更為困難,更需要對患者負責的精神和加強醫(yī)患溝通,綜合患者和醫(yī)者的偏好,共同決策。

  韓院士指出,醫(yī)學決策不能被數據綁架,醫(yī)學診治指南來自客觀數據,是依從概率,但具體到患者個體,還需要綜合多方面情況,由醫(yī)生根據經驗作出判斷。這種判斷極其復雜,不可能完全避免出錯,而且需要在診治過程中不斷調整。

  面對“雙早”現有的局限,著力推進相關研究必然是方向,不過有更多專家談到,對腫瘤等慢性病本身的反思也需要普及。如,認識到醫(yī)學的復雜性,認識到醫(yī)學面對的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同一類腫瘤生在不同人身上,結局千差萬別,在這點上,技術僅僅是醫(yī)生的幫手。

  韓院士說,衰老是癌癥最重要的原因,衰老不可避免,因此癌癥不可能消滅,隨著老齡化進程,癌癥患者增加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我們要坦然面對衰老、癌癥與死亡。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購買了以下產品 更多>
有健康問題?醫(yī)生在線免費幫您解答!去提問>>
健客微信
健客藥房